12月30日,滴滴发布在纽交所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据财报显示,滴滴在今年第二、三季度的净亏损分别达到242亿元和303.8亿元。
从收入看,滴滴第三季度收入为427亿元,环比下降11.48%。中国出行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包括中国地区的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受监管影响,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订单量、总交易额和总收入均出现下滑。可以说过去的第三季度,滴滴并不太平,但是,单季度近24亿订单量,还是证明了其难以撼动的绝对巨头地位。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布财报同日,滴滴也再次披露启动纽交所退市及港股上市准备的相关信息,引发业内关注。市场观点普遍认为,滴滴或通过介绍形式来港上市。该形式不发行新股,不进行募资,上市成本较低,且因在另一地区交易所已有完备的上市记录,港交所的审批过程会相对较快,审批口径也相对宽松。
事实上,滴滴“退美赴港”的进程也许并没有外界分析得那样顺利。“合规”或将成为滴滴此次回港上市的最大门槛。
对此类二次上市,港交所的要求之一是“相关公司最近至少两个财年有良好的合规记录。”这意味着滴滴从2019年以来的合规必须达标。而在全国网约车最大的单城市场之一上海,滴滴一直没有拿到合规的平台证。
2016年,国家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同年12月21日,上海市正式颁布《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由上海市、区两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网约车经营服务相关许可事项的申请。截至2018年4月,先后有12家平台企业获得上海网约车的经营许可,但并不包括滴滴。
“滴滴无照经营事件”在当年也引起轩然大波。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副处长马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部分车辆以及驾驶员不符合现有规定,滴滴尚未获得由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的网约车经营许可。为此,交通管理部门曾多次约谈滴滴,并多次开出非法客运顶格罚款(1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3月21日至4月2日期间,上海全市交通执法部门累计查处利用网约平台从事非法客运案件211件,滴滴平台即占148件。
(图源网络)
据马斐介绍,根据有关规定,需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实施三项许可。但在上海出台《若干规定》前,滴滴已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网约车业务,部分车辆以及驾驶员不符合现有规定的,需要将平台内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车辆以及人员进行清理。“我们将根据清理的情况,对其经营许可的授予做进一步决定。”
到2019年,滴滴与上海交管部门的“较量”进入白热化。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3日期间,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为滴滴开出100张罚单,罚款总金额累计达到1000万元。滴滴也一度以“外省注册、本市接单”的方式逃避审查,后被约谈整改。时至今日,上海道路运输管理局官网已公示超过30张网约车平台许可证,滴滴仍未在列,其每天在上海的70多万个订单,还属于无证经营的“灰色地带”。
(网络图)
在其他地区,滴滴也存在“无证上路”的情况。2020年以来,山东滨州和菏泽、湖北黄石、广东汕头、浙江丽水等地均多次报道滴滴在当地暂未取得运营许可。
而在交通部12月初发布的“11月份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中,11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17家,滴滴的订单合规率44%排在第15位,倒数第三,排在滴滴身后的是花小猪出行和伴个桔子。
(网络图)
滴滴在美国的投资者接不接受换股,直接影响其美股退市进程。但就回港上市而言,滴滴怎么迈过“合规”门槛,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从网约车合规的态势来看,滴滴要完成合规推进香港二次上市,或有三种路径。
第一种路径,由各地监管部门为滴滴单独“开绿灯”,直接发放“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将“灰色经营”转变为合规经营。但滴滴合规远未达标,临时发证的方式,监管部门不会接受,且公众舆论也无法认可。
第二种路径,为了快速达成合规,滴滴主动退出上海等“无证运营”的市场,只保存有证区域。但上海市场的订单量每天超过百万量级,若退出上海,滴滴无疑自断双臂,也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对其的价值评估。
第三种路径,降低整体合规门槛,为滴滴放行。若2022年上海适当放开户籍要求,市场上的合规司机数量会大幅增加,滴滴的合规压力也相应降低,打车接单率也会提高。但这无疑将增加上海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与风险。而对滴滴来说,也给了行业竞争对手更多机会。
以上路径不管选择哪种方案,都将有一方明显“不愿意”,这让滴滴的回港之路显得迷雾重重,也必然需要滴滴或监管部门的一剂“决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