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基本上战争就是关于人口与财货的争夺。比如,在古代中,总是以攻拔几城作为战争结果。因为城便意味着人口与财货,反而对城外的土地不甚感兴趣,因为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大多不足,本国国土都没有开发完。文种为勾践制定的计划是带有时代性的,根据范蠡的意见,越国此时只能韬光养晦,示弱于敌。因此,越国此时不能通过掠夺人口来补充国力。只能通过自己“生”“产”来达成。
关于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政治手段中所使用的一种战略压缩,将所有的民众集中起来,从事大生产。通过减少管理的行政机构,压缩国家开支,既鼓励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简化了国家公务编制。
关于简化机构其实是政治中反腐的重要手段之一,行政机构本身没有产值,每增加一个机构其实就是对国家财政的负担,国家财政最终又会将这种财政负担转嫁到百姓的赋税上面。民众赋税少,行政机构的俸禄就少,俸禄少,相应的官职人员就会通过行政手段对管辖内的民众进行克扣盘剥,因此,在行政机构的设立上,每多设一个就会导致民政矛盾的加深。勾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有限的国土面积,有限的人口基数上实施的强国战略。
因此,实际上,越国之所以可以灭吴实施的算是政治战。越国撺掇吴国四处发动战争掠夺土地,除了消耗了吴国的军事力量外,还稀释了吴国的单位人口基数。因此,本末易位,越国虽小,但是精悍,吴国虽大,控疆无力。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吴国缺少一个政治家。比如,吴国于公元前494大败越兵,越几亡。到公元前482年,勾践率越军攻破吴国国都,越国总共修养生息十二年。从公元前482年,到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总共历时九年,吴国夫差在这九年里一无是处,并没有重整国力,可见吴国的国家战略是出了问题的!因为越国在十二年韬光养晦的期间,并没有对外扩张,虽然趁着吴国空虚,攻破了吴国国都,实际上越国的国力也没有因此而增加。假如吴国有一个正确的执行方略,在九年里有如越王勾践一般奋发有为,越国根本就没有机会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