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传承历史悠久。
在我国古代社会绵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向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质量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艺、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1986 年《法兰克福日报》有一篇文章最初就说,古琴,没有任何乐器能比它更能体现我国传统文明的气味。
汉代刘向在《琴说》中提出,琴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文明,并总结了古琴的七例功用:“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习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腔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教授。”孔子以为一个文人有必要是一个知情知义之人,有必要懂得自己的实在情感,有真性格,一起又有进步自己审美高度的取向。
夏圭·《临流操琴图》
古琴神韵虚静典雅,包含丰厚深入的文明内涵,一贯被视作“华夏正声”、“元音雅乐”的代表。“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寻求的审美情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言外之意”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华地点。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中听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叙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吕氏春秋 音初》说:“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心里对外物有所感受,遭到外物的感动,会经过音乐流露出来。音乐从心里而来,当音乐构成一首《酒狂》,构成一首《阳关三叠》,构成一首《平沙落雁》,听到的是一种外在的音象,其实是心里修为的流露。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音乐会流露出自己的心里境地。
张大千·《高士操琴图》
“琴者,情也。”古琴是情感,全部琴语皆情语,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操琴抒情情感。春秋时期,俞伯牙以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钟子期成为美谈;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求得贤妻卓文君传为佳话;魏晋时期,嵇康以一曲《广陵散》完结生命绝唱。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古代的文人弹琴是一种礼,在礼乐准则中,弹琴是一种礼的体现。孔子好琴,发起礼教、乐教,所以儒家以琴“克己复礼”,以琴察政教、导风化,涵养心性,防微杜渐。《左传》中记载:“正人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正人弹琴弹瑟展现礼节。《白虎通义》讲:“琴者,禁也,所以制止淫邪、正人心也。”以琴正人心,涵养心性。《诚一堂琴谈》谓之:“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可见儒家以琴教训礼节,教化世人。
仇英·《高士操琴图》
弹琴是一种美的思维,善的理念,一种修身养性行为的传承。经过弹琴,能够进步自我涵养,也能够影响旁人。汉代桓谭在《琴道》里说道,他的美学承继与他的琴乐审美是“直己陈德”,“直己”是表达心里情感,“陈德”是讴歌古代巨人,向他们的精力学习。
我国历代文人皆讲究“达则兼济全国,穷则独善其身”,体现古代圣人哲人据守自己道德操行,对精力的跟随。“夫遭受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操’似鸿雁之音。达则兼善全国,无不晓畅,故谓之‘畅’。”操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陶醉而摆脱放心。嵇康在《琴赋》傍边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味道有猒,而此不勌,能够导养神情,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缺乏,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缺乏,则寄言以广意”。
《琴道》讲:“八音渊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着重经过学习古琴,能够进步人的道德涵养。朱权在《神奇秘谱》中说:“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燭。实六合之灵器,邃古之神物。乃我国圣人治世之音,正人养修之物……”古人经过制琴,来正心术。经过自律,经过正确的琴乐审美来正心术,来导政治,使天人合一。徐上瀛在《谿山琴况》中说:“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格,以理全国人之性格,所以制之为琴。”弹琴的方针是理一身之性格,经过琴来修身养性有必要经过亲身弹琴。
古琴艺术能顺乎天然,耐人寻味,契合中华传统文明寻求意境、崇尚内涵和涵义宛转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明精力的内核,体现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成为品格培育和精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和手法。琴曲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写渔夫和樵夫的日子状况。渔樵之音,都是描绘古代文士对山林,采菊南山来寻求心里的一种闲适舒适,来寻求心里的一片净土。这些音乐作品,像《渔歌》《樵歌》《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等曲子都体现了文人的一种酷爱天然,崇尚逍遥,自在自在,寻求心里自在的日子状况。将日子理念融入琴学观念中,融入琴乐审美中,求得琴乐审美相应和,到达一种恬淡、大音希声、温柔敦厚的精力境地。
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入历史文明背景的艺术,以多重美的典雅质量,引人无限神往和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