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都在过中秋节,不知道我们是否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中秋和许多我国节日、节气的来历差不多,都是远古时期先民们祭祀的一个日子。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中秋,教治兵”,一同在《礼记》中也有关于中秋的记载,这个记载正是和祭祀有联系,古代的皇帝需要在春季祭祀太阳,秋季祭祀月亮,“ 皇帝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拜)月以夕”,渐渐的日子便固定在了八月十五,帝王们在这一天祭祀月亮。
一开端,八月十五祭祀月亮仅仅帝王的特权,后来渐渐的贵族和士人也开端祭月,到了再后来,普通老百姓也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祭祀月亮,寄予情怀,与家人聚会,渐渐的就演成了现在的我们团圆的“中秋节”。
宋代人文兴旺,词作更是达到了中国历代的巅峰水平,故每逢我们说起词,榜首反响便是“宋词”。苏轼,作为宋词豪宕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写下了许许多多妇孺皆知的著作,其间关于“中秋”词也稀有首,其间最有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不过今日小佛不好我们聊这一首,我们来聊一聊苏轼著作中与中秋节有关的另一首高文——《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下一年何处看?
这首词写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中秋,这一年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间隔他开罪王安石调离京城已经有六年之久,其弟苏辙特地陪他到徐州到差,在徐州逗留了近百日,直到中秋佳节后才脱离。这是他们两兄弟别离七年之后榜首次一同过中秋节。比较于《水调歌头》中表达出来的怀念,这首词显得有一些纠葛,团圆赏月和离别之情均有表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是赏月的好时节,最怕没有月亮,苏东坡起笔便流露出少许忧虑,惧怕圆月被暮月遮住,不过很快就如愿等来了月亮,云层底子遮不住月亮的寒光,满满的溢了出来。星空高远,月亮洁白如玉盘,给人一种不染纤尘的感觉。中秋月圆,自是标志着团圆。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下一年何处看”,前半句是从现在的视点发作慨叹,后边半句是从今后的视点引出离愁别恨。苏轼“此生”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弟弟聚少离多,而“此夜”能与弟弟齐聚,怎能不慨叹“好”。怎么办今夜之后不久,弟弟就要离去,好景不常有。苏东坡由本年想到了下一年,忍不住向弟弟提问(其实也在问自己):明月下一年何处看?也便是下一次团聚又是何时呢?深深地离别之情想是我们也感受到了吧。这其实也是印证了《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阳关曲》是词牌名也是诗名,它的格局的最早来历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为离别之一,中秋为团圆之情,苏轼所作《阳关曲·中秋作》的词牌名、词名能够说和词内容十分的紧扣,可谓佳例。
参考资料:《全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