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现在距离安住当下中间差了多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4 19:48:51  阅读:5442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作者丨圣玄法师

首发丨腾讯梵学

活在当下

龙潭崇信和尚在天皇寺服侍师父道悟禅师,有一天他忽然问师父:“自从我来到这儿,不曾遭受师父您指示心要。”

道悟禅师却说:“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

崇信禅师很古怪:“何处指示?”

道悟禅师说:“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

崇信禅师听了师父的劝导,垂头好久不语。

师父却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龙潭在逼拶的这一瞬间,不容量思卜度,当下心开意解,悟道见性了。

他又进一步讨教:“怎样保任?”

道悟禅师说:“固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这一则公案非常有名,人人常常说“活在当下”时,就会征引这一则公案,但往往疏忽了其间的妙处。

究竟什么是当下,便是指现在吗?

活在现在,有人端茶来就饮,有人端饭来就吃,禅师也不是那么难仿照的嘛!

非也!

《金刚经》里说:“曩昔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是由于现在和曩昔未来相同,念念不住,假如心中充满了梦想别离,和曩昔未来又何异呢?

所以天皇道悟禅师指点崇信和尚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便是要断除他心中的种种梦想,真实地活在当下。

学作榆木疙瘩,

脑袋会憋坏吗?

这个当下,并不在曩昔、现在、未来三际之中,却能通于三际,那便是咱们这颗“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刁难”的心——安住当下,对全部的境地,不和它“为侣”而趁波逐浪,也不和它“刁难”而一触即发。

《六祖坛经》上说:“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清楚指出了怎样面临全部全部境地而安住当下,不于境上生心,也便是禅宗常说“历历孤明,不续前,不引后”,让心可以“孤”而不与万法诸尘生别离,“明”而照见万法诸尘不紊乱。

唐代的赵州从谂和尚讨教南泉普愿禅师,“怎样是道?”

南泉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可以经过某种法办法去证悟呢?

南泉开示他,“拟向即乖!”假如心有拟议,行风趣向,就与平常心相违。

赵州不解:“不拟怎样知晓是道呢?”

南泉则告知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对错耶?”道不是凡夫的“知”,也不是木石的“不知”,假如“知”,只不过是妄觉罢了,假如不知的话,那又落入昏昧,无所记载。而真搭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不着一法,却了了清楚。

从安住当下,逐渐进修则能守一不移、一念不生,最终臻于“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之境地。

有人说,真实活在当下,便是不别离,什么都不能想,不可以起心动念,只需心生别离,就离道万里了,乃至有人认为学习教理睬发生“所知障”,如同只要目不识丁才干悟道似的。

这姿态或许不是在学佛吧,或许是在学做榆木疙瘩吧。

还有人拈出“不续前,不引后”之语,认为便是把心路断绝了,什么都不要想,岂不见六祖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更何况这并非是指要修成无想定的境地,而是面临境地时,不为境地俘虏而去。

否则,就这样一向憋着,就能憋出万法皆空的境地吗吗?可别把脑袋憋坏了!

天女散花的时分,

你会怎样办?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有一个故事:

当文殊师利菩萨带着群众到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好时,两位大菩萨一同论义说法,这时分有一位天女也来到维摩诘居士的丈室中现身听法,心中欢欣不已,便以种种天花遍洒诸大菩萨、大弟子的身上。

这便是“天女散花”的故事。

奇特的是,每逢天花落到菩萨的身上时,就自然地滑落到了地上,可是落到罗汉大弟子的身上时,竟然黏在了他们的衣服上,即便阿罗汉们用神通力,都不能把天花掸落。

这时分天女见到舍利弗尊者吃力地整理衣服上的天花,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舍利弗尊者说:“这些花落在修道人的身上不如法,所以要整理掉。”

没想到天女是一位才智深广的老修行,告知舍利弗尊者:“不要说这些花不如法,为什么呢?花儿本无所别离,而您却本身别离!假如在佛法中落发,但心中有所别离,把才是不如法,假如无所别离,便是如法。您看花儿落在菩萨的身上都不会黏住,便是由于他们都现已断除全部别离想。就如同是人心里怀有惊骇,那些鬼神就会趁虚而入,而有的落发人惊骇存亡,这时分五尘境地就很简单侵扰他们的心里。假如离于这些惊骇,那全部的五欲境地都无法你何了。所以说,便是由于烦恼习气没有断尽才会让天花黏着,假如烦恼习气都断尽了,花儿就不会黏着了。

这番话说得舍利弗尊者心服口服,而天女口中所说的“别离”,指的是“妄别离”,也便是对全部境地心生倒置执着,对诸法本空的实相不知不见,是一种虚妄别离。

而《维摩诘所说经》中还有一个出名的赞佛偈——“能善别离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长者子宝积赞赏佛的积德行善,可以安住在胜义之中,又能对全部的法“善别离”。

可见,同样是“别离”,既有无明愚痴的“妄别离”,又有佛陀那样洞然理解的“善别离”。

零分和满分,

都相同不别离吗?

“能善别离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便是才智的两个方面:

全部法空,假如执着于幻相,把它作为谛实有、自性有,难免“山公捞月一场空”。假如可以亲证全部法空所显现的真理,无能缘所缘之不同,就可以得底子无别离智。

而全部缘起不同相绝非是断灭、顽空,而是因果历然,丝毫不紊乱,可以对万象纷呈的不同相进行别离,这就成果了道种智。

所以说“底子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而要圆满地了知诸法的总相和不同想,这两种才智都不能或缺。

若是把远离虚妄别离当成啥都懵懵懂懂的,我很猎奇您在考试不及格的时分咋跟教师理论的?教师是不是也跟您说,0分和100分都相同,不要别离。

安住当下便是这样,既要“闭目”不妄别离,又要“开目”善加别离。禅家所谓“杀人刀、活人剑”也!

圆悟克勤禅师有一个更精辟的比方:“行是行,坐是坐,着衣是着衣,吃饭是吃饭。如明镜当台,蛮干胡现,汉来汉现。初不作计校,而到处见成。所以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自己的心就像一个明镜台,不住在曩昔,也不住在未来,面临现在的境地,也不妄加好恶拣择,仅仅境来即现、境去即无,不管是胡人仍是汉人,平等地应对,不作计较,到处现成。

他对天皇道悟禅师“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是故六祖慧能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拨云见日,彻悟祖师西来之意。

本文为腾讯梵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必须联络授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