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导(记者 王洹星):本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0月22日,为期两个月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明展”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经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本等什物,叙述甲骨文被发现与开掘的惊世过往,带领观众重温甲骨文背面的商周文明,问候甲骨文学者们的杰出成果。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明展”甲骨展品
120年前发现的甲骨文,2017年成功当选“国际回忆名录”,标志着国际对甲骨文重要文明价值及其前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我国文明在国际的传达。此次“证古泽今——甲骨文文明展”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行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明展。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说,展览内容首要分为甲骨文的发现与制造、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以及甲骨文的研讨三大部分。王春法说:“展览经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本什物构成巨大、悠长的叙事系统,着力从文字的视角让文物活起来,展现博学多才的中华文明,系统叙述甲骨文发现与开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面的商周文明,问候甲骨文学者们的杰出成果。”
般无咎全甲刻辞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明遗产。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系统中,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均没有连续下来,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我国古文字系统,一脉相承,连绵开展。我国文字尽管阅历了甲骨、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方法的改变,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存至今,成为今日国际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运用的文字,对我国人的价值认同、思想方法、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便利群众对甲骨文的认知和了解,此次展览还配以相关的辅佐展品和多媒体,让文物“活”起来。前来观赏的郅女士说:“这个展览规划得挺好的,由于甲骨片很小,上面的字也很小,展览把拓片扩大了搁在墙上,然后还有释文对照,这样咱们看起来比较便利。所选的甲骨片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咱们能有幸亲眼目睹甲骨片精品,感到十分侥幸。”
展览甲骨文精品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尽力考释文字、研讨前史、讨论文明,为甲骨学的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推进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清华大学教授、甲骨文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德宽说,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明的标志,还印证了包含《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实在性,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黄德宽说:“前期的前史都是传说的为主,关于殷商的前史、商代的前史文献记载十分有限,并且都是子孙文献,所以在晚清就有学者置疑说,前期的前史不可靠,都是后人编的。甲骨文的发现它一个重大意义便是证明司马迁《史记》中心《殷本纪》许多内容,它是前史的实在。所以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说是把我国的文字记载的前史真实说到商代。”
明有蚀卜骨刻辞
本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现。展览一起还商借了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甲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