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研讨会现场。 史广林 摄
中新网昆明11月6日电 (记者 史广林)6日,全国《格萨(斯)尔》统筹保护与传承(云南片区)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办。来自我国社科院、云南社科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讨论《格萨(斯)尔》保护与传承。
《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具有的篇幅最长、内容众多的活态史诗传统,由我国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一起发明,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总称《格萨(斯)尔》。2009年,史诗《格萨(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讨所所长石顶峰介绍,云南是《格萨(斯)尔》的重要撒播区域,与全国其他藏区比较,云南具有多民族和多元文明亲近融合的特色,这也使得《格萨(斯)尔》成为了云南藏族、普米族、独龙族、白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同享的精神财富。
研讨会上,大都专家学者提及许多演员相继离世,应抓紧时间搜集唱本记载及解说、文言版的故事等。
石顶峰主张,现在现已是大数据年代,要赶快树立大数据库,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保护传承下去。
云南财经大学陈孟云教授谈了《格萨(斯)尔》进校园的现状。她说,《格萨(斯)尔》的说唱艺术、唐卡艺术现已嫁接到云南财经大学神话史诗和少量民族文明课程中,许多学生惊奇,“历来不知道我国还有英豪史诗”。她主张科研院所能够与高校协作课程开发,让史诗真实活起来。
纳西族学者、云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福泉以为《格萨(斯)尔》和纳西族的东巴教、本教之间的联络,还应该深入研讨。主张整理云南《格萨(斯)尔》研讨的简史、逐步式微的原因,注重传承问题。
全国《格萨(斯)尔》作业领导小组作业室主任诺布旺丹表明,《格萨(斯)尔》既是族群文明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见证。云南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格萨(斯)尔》抢救与保护作业中获得显著成绩。在新形势下怎么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格萨(斯)尔》史诗传统,怎么经过保护传承这一史诗传统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含义。
研讨会为期一天,由全国《格萨(斯)尔》作业领导小组作业室主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讨所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