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前史说一说人们喜欢的白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18 09:44:12  阅读:745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人们便已经学会酿造葡萄酒了,这使得我们大家可以在公元前7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葡萄种子和13件有酒痕迹的陶器。除了葡萄酒,中国人还陆续拥有了黄酒和米酒,根据汉代文献《说文解字》所载,在夏朝时杜康便利用高粱酿造了最早的粮食酒——秫酒,而后粮食酿造酒一直占据中国饮酒的主要位置,白酒反而是在元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

中国人在酒的选择上并不匮乏,白酒也没有一点先发优势,中国的白酒,为世界酒文明作出重要贡献。近千年来,白酒逐渐成为国人最爱,而百年来,茅台又在多个白酒品种中独领风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白酒一经出现便风靡中国呢?

让我们先搞清楚啥是白酒及来由

按照制作方法来分类,酒分为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三类,前者是将水果或者谷物发酵后的产物,通过蒸馏的方式得到,典型的如:白酒、白兰地、朗姆酒、威士忌和伏特加;后者则只经过窖藏发酵,代表有葡萄酒、米酒、黄酒和啤酒;至于配制酒,则是用食用酒精和香料勾兑而成,由于这是不良商贩用于制作假酒的一种手段,所以基本上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传统的酒类。好多酒友眼里,酒精度数低的酿制酒只能算作饮料,所以本文里就重点谈酒精度较高的蒸馏酒。

白酒,是今人对中国粮食酿造酒经过蒸馏后得到的酒的统称,这种酒在古代称之为烧酒,其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南宋,其本质是对传统酿造酒的一种物理再加工。

不过白酒在蒸馏酒中,算是一朵奇葩了,因为其他蒸馏酒,除了伏特加外,都有着好看的颜色,比如琥珀色等,但它却是透明而无色的(其名称也由此而来);再就是它是唯一一个主动添加霉菌进入发酵程序的蒸馏酒。这深刻说明了白酒是有着中国特色的酒类。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吃不饱的恐惧,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因此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特别是着眼于麦子、米等高热量谷物粮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古代王朝常常出于备荒备战的考虑,准备大量粮仓对征收的粮食进行储存。虽说历史上不少明君贤主,将粮食比喻为比黄金珠宝更珍贵的东西,但粮食毕竟不是珠宝,缺乏长期保存的商品属性。在大规模的国家级仓储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大量的陈粮,有的陈粮甚至近乎腐败,彻底失去食用价值。这些浪费行为,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是极为可耻的事情,于是为了很好的利用陈粮和腐败的作物,以其为原料的白酒、黄酒便应运而生。

另外,白酒对农业的帮助不光体现在原料的使用上,还体现在反哺农业上。正如中国人最终选择猪作为主力肉类供应物那样,白酒也承担着再利用服务农业的任务。制酒产生的酒糟是一种不错的辅助猪食(猪食用配汝酒糟的食料后,也会产生和人一样的醉酒效果:嗜睡、不运动,更有利于催肥长膘),而猪则能够最终靠粪便肥田,肥田可以种植出更高产的粮食,形成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闭环。

再加上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长期在北方,北方寒冷的气候并不适合葡萄的大范围生长,导致中国虽然很早就有葡萄酒,但并不能满足普及的需要,所以谷物粮食为原料的白酒才能在中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白酒的原料与中国农业的相合性也并不能完全解释白酒的风靡,毕竟黄酒、米酒也都是用谷物粮食制作出来的。由于酒精是各类细菌的天敌,所以高度数的蒸馏酒可以在密封状态下保存的更好,在保证较长保存时效的同时,也大大节约了酒中其他物质所占据的体积,这样一个能增加运载量还容易保存的货物,真是想不喜欢都难。

同样的逻辑也在白酒身上运行,中国广大的国土面积常常要面临过长的运输时间,因此酒精度普遍达42-65度的白酒很适合进行这样的长途运输和长期储存。当然,白酒本质上是一个食品,除了运输仓储的优势,其自身还得有被人接受的特点,由于白酒的制作具有一定独特性,它比其他酒增加了主动掺入霉菌的流程,并在原料的使用和窖藏技术上也有着极强的中国特色,所以白酒相比其他酒有着更为独特的味道。如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戍酸乙酯,2-甲基-1丙醛等带来的香味贡献,都是其他蒸馏酒所不具备的,所以白酒的特殊味道很难被其他蒸馏酒所取代。

高度数的白酒则为中国人提供了感官上的帮助,酒精的摄入会刺激血管扩张,促进人体血液循环,酒精的麻痹作用也会降低人的感知能力,这正是我们俗话说的醉酒状态,这种状态下,嗨起来的酒鬼们会感到人生已经到达高潮。高度数白酒出现古代是比较困难的,酿造酒的酒精含量普遍在10%-20%左右,需要大量饮用才能醉,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所体现。纣王的所谓“酒池肉林”,正是因为酒的度数不高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如果是三两杯直接躺的烈酒,何需要酒池那么多量呢?

虽然纣王的故事是假的,但汉代作者们无疑是通过你自己时代的酒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由此也可见当时酒的度数不高的问题。

生产技术的发展倒逼消费选择

正是因为白酒有如此的基础,所以重视传统的中国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白酒的酿酒技术发展,到了建国后更是如此,在1945-1950年间,白酒作坊被不断整合成厂,使其拥有规模优势;在50-60年代,全国又不断开展白酒的试点研究;到70年代还引入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不但如此,白酒在提高出酒率和味道改善上也在不断摸索,为了更好的提高出酒率,减少粮食消耗,白酒厂商不断进行研究,在发酵、蒸馏、窖藏等技术环节不断改进,《烟台酿酒操作法》的扩散就是一个典型,麦麸替代小麦制作酒曲,利用酒曲的霉菌使红薯马铃薯也可以酿酒,这都使得白酒产量节节升高,消耗的粮食也在不断减少。

在白酒口味的摸索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各大成规模的白酒企业逐渐使用了先进的层纸析色谱、填充柱——毛细管气色相谱、液相色谱和质谱等分析仪器,力求更科学的分析和改善酒的味道,堪称化学改变味蕾的典范。

在国家层面,为了让酒的品味更权威更规范,还组织了全国性品酒会,并不断完善品酒队伍的专业水平,到第三届全国品酒会时,确立了白酒的4大香型,而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扩充到了12种香型。

正是因为这些努力,白酒拥有了适合广大不同人群的口感,同时也拥有了巨大的产量,而后者进一步使得白酒的价格可以适应不同人群,所以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超市里不但有价值不菲的高档白酒,也有更多的大众消费得起的平价酒,这自然也就让白酒占据了市场的先机。

茅台在诸多白酒中异军突起

既然白酒如此得到中国人的青睐,贵州的茅台酒风靡天下也就有了基础。自从建国以后,贵州茅台酒的受欢迎程度越发明显,不管是富商还是达官贵人,都认可这个品牌,甚至成为宴会招待外宾的国酒之一,因此茅台酒在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不错,2013年-2015年期间一度成为白酒企业中的龙头企业,至今天下午仍然和五粮液占据了高档白酒80%的市场占有率。

茅台酒如今的地位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虽然茅台酒宣称自己有800年历史,但实际上现代茅台酒起源不早于明清时期,其享有盛名更是在清代才开始,当时由于贵州本地缺盐,需依靠漕运供应,所以紧靠赤水河边的茅台镇便成了有名的港口集散地。

这样,晋商和秦商便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尤其是秦商,他们在将四川的盐贩卖到贵州后,会进口大量的茅台酒拉回四川贩卖以扩大利润,加上秦商在四川的盐业有着垄断地位,形成了“川省各厂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的盛况,所以茅台酒在他们的传播下迅速在中国各地打响了知名度,由此开启了茅台酒走出云贵高原的第一步。

当时间来到西南地区军阀混战的前夜,茅台酒却又赶上了国际化的春风,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茅台成功获奖,其后凭着南洋劝业会获奖品牌的资格,参加了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在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并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起获得了“三大名酒”的殊荣。

有了国内外奖项的加成,茅台酒便正式成了“国际巨星”级别的产品。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