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150字,阅览需求约8分钟)
凉州文明萌发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农耕文明为主的马家窑文明和齐家文明,后经戎羌、乌孙、月氏、匈奴鼓起,游牧文明代之而起。之后,周人鼓起关陇,秦汉一致华夏,华夏文明和西域文明相继传入并交融开展。在这之前,凉州文明呈天然状况。以张骞通西域和汉朝设郡置县为标志,丝绸之路注册,迎来了凉州开展的新纪元,以农牧并重,胡汉交汇的汉文明广泛传播并不断昌盛。因为凉州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诸国与华夏王朝的结合部,属西北内陆干旱区,其地势、气候、土壤、水文、物资根本相同,常常处于羌、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和汉民族重复抢夺的区域,处于华夏民间传统文明和西域外来文明、草原游牧文明既互相排挤又互相交融的空间。自汉代经五凉时刻短而重要的独立(割据)至唐代,凉州地域文明的根本形状和格式通过西汉至魏晋的预备,五凉至北魏的草创到隋唐时期的昌盛而根本构成;唐末五代至宋(西夏),华夏民间传统文明根深柢固,而凉州又进一步融入吐蕃、党项、回鹘文明血液;元、明、清之后,凉州文明中尽管也融入蒙古族、满族、回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成分,但从时刻和空间上、政治制度和控制思维上彻底与华夏文明相一直。凉州文明历经两千多年的沉淀,深深地打上西域文明、游牧文明、青藏文明、宗教文明痕迹,既是华夏民间传统文明的连续和立异,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宗教特征。
1.传统性与多元性并存。因为凉州特其他区位优势,既有小块绿地与河谷小平原,又有草原和山地,具有开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天然条件,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胡汉民族抢夺的要点,既为商贸流转的开展供给了条件,也为中西文明、胡汉文明的沟通、互补、交融发明了条件。因而,凉州文明在坚持华夏文明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最大极限的接受了各游牧民族的文明;西域、中亚、南亚、阿拉伯甚至欧洲的文明,最早传入凉州;释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含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也是最早传入凉州并发生必定的影响。一切这些,使凉州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奇光异彩。就此,闻名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以为,凉州在其时是北我国保存汉族民间传统文明最多,又是触摸西方文明最早的区域。
2.敞开性与兼容性并存。敞开和兼容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凉州是我国前史上最早对外敞开的区域,可谓我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它地处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的土壤傍边,一起又处于西域诸国的边际,因为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经济的对垒与抵触,多种文明传统的交融与学习,多民族的长时间争战和共处,多国其他长时间兼并与控制,以迁徙、战役、出产、日子、互市、通婚等方式为前言,必定构成出产方式、文明传统、典章制度、民族情感、乡风习俗的损坏与重塑,相互扬长避短,互相沟通交融,终究使优异的、适用的、契合人们心思承受能力的东西得以保存并传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磕碰、沟通、交融中,使各自的文明传统得到提高,终究到达默契、趋同。
3.尚武与崇文并存。凉州近边关、近草原、近京都(长安),多民族、多战役、多武将,前史上一直是西北游牧民族与华夏王朝抢夺的要点,一起也是多民族一起日子的区域。《后汉书 西羌列传》:“西羌……以战死为吉祥,病终为不祥……性坚刚骁勇,得西方金行之气焉。”羌族是炎帝的后嗣,是华夏汉人的祖族之一。由此可见,尚武不仅是西羌的特征,也扩展并渗透到凉州各民族的血液中。因而,凉州在前史上构成参军习俗和崇尚武功、崇拜英豪的价值取向。包含凉州在内的关陇区域尚武之风源源不绝,早在汉晋时期即有“勇士武臣,多出凉州”、“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鸮,寇贼消”、“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等民谚。这些民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好勇尚武精力这种价值取向的成果。没有地域民俗的构成,没有民众的遍及寻求,没有尚武的群众基础和优良传统,武臣从何而来,将军从何而生(拜见前述军事文明内容)。骁勇尚武之风,使得凉州人朴素宽厚,性情豪爽,重视友谊,一起也将战役日子融入日常日子,养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饮食习尚。喝酒有必要进行战役式的争斗(猜拳)以决输赢,劝酒非让客人喝个酩酊大醉方肯罢手,浑身洋溢着阳刚之气和尚武风格。咱们还能够从古凉州辖区中的许多前史地名如武威、武兴、武始、安西、金城、张掖、西平、镇番、平番等中不难看出“张牙舞爪”、“靖平敌戎”的文明意蕴。
一起,凉州又是崇文的。汉代今后,公私校园勃兴,崇文之风蔚起,社会习俗趋变。五凉时期,凉州已经是一方崇文多士之地,在姑臧和敦煌构成了两个文明中心,造就了不少优异人才,对五凉之后的北魏甚至隋唐的政治、经济、文明昌盛供给了人才保证和智力储藏。与此相符的是凉州各州县校园、书院、文庙鼓起。武威文庙是现在全国文庙中规模宏大、结构完好、庙学合一的大型建筑群,诞生于斯的敦煌学、西夏学、书籍学等世界显学都与凉州蔚然鼓起并代代相传的崇文习尚休戚相关。今日的凉州城,仍以“书城不夜”自慰。
4.质朴性与保存性并存。河西归汉以来,儒学控制思维及其价值体系一直是凉州文明的主体。可是,与此比较,凉州文明更重视精约有用而较少繁文缛节,长时间并存的多种文明的影响与多民族的沟通交融,使凉州文明兼具汉文明与西域文明、游牧文明之长。河西区域草原原野、高山峻岭、瀚海戈壁等荒芜苍桑的天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奔驰游牧、强悍坦率、居无定所的人文气氛,一起影响和造就了凉州人质朴无华的文明性情。体现在生发日子中,农牧业简略粗豪、靠天赐予,寓居土房热炕、窑洞板屋,饮食多面少菜、家常便饭,服饰褐衣土布、精约朴素,出行或缓步代车、或以畜代步。这些无不是质朴习尚的直接反映。
兴也经济,衰也经济。唐代今后,我国人口分布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步由北方转向南边。安史之乱前,北方的人口和经济超越南边,安史之乱后,南边开端超越北方。13世纪之后,政治中心东移,离凉州越来越远。从中唐至宋(西夏),因为吐蕃等民族进入,丝绸之路中止,当年“很多铃声遥过碛”(张籍《凉州词》)、“人迹扑地桑柘稠”(元稹《西凉伎》)、“文物当年似两京”(张翙《凉州怀古》)的富贵凉州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河湟没尽空遗丘”(元稹《西凉伎》)、“遗民肠断在凉州”(白居易《西凉伎》)、“姑臧宫阙已成灰”(张翙《凉州怀古》)。特别是宋代今后,通过数次人口迁徙,南边经济得到长足开展,再加上海洋交通的拓荒和开展,我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彻底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式微,商贸流转失掉依托。明朝时期,出于军事防务的需求,两次关闭嘉峪关,人为地阻隔了中西交通。河西路途遥远,人迹稀少,战乱频仍,天然环境欠安,也使商贾们望而生畏。到了近现代,凉州农业基础薄弱,天然资源匮乏,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更没有大工业,彻底成了荒芜偏远的内陆,加上政治腐败,军阀混战,天然环境日趋恶化,干旱、少雨、多风并存,经济开展缓慢,面对人口激增、交通落后阻塞、水利工程抛弃、天灾人祸不断出现的局势,生计压力加重,宗族认识、小农认识、轻商认识、故乡情节、宿命观念纷繁昂首,并逐步占有人们的心灵。重闲适、易满意,小富即安、不富亦安,贪心小有、不求大成,泥古不化,不求变通,“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成为大多数凉州人的从众心思和现实表现,当年(主要是汉唐时期)意气发奋、敞开向上的凉州文明变得关闭、保存、落后,日趋边际化,日益失掉特征,构成了凉州人质朴无华、简略粗豪、崇尚实践、骄傲慵懒的文明特征。
(摘选自《凉州前史文明散论》,群众文艺出书社2013年7月)
作者简介:王其英,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结业于西北师大。主编出书《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心爱的凉州》,参编出书《邓小平理论学习与实践问题解答》《精力文明与“精力温饱工程”》《爱我中华 爱我武威》,编著出书《凉州前史文明散论》《历代咏凉诗赏析》等多部作品,修订、统稿当地志和当地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曾获甘肃省当地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怀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责任编辑:吴 燕
编 辑 :柴多茂
统 筹 :张长宝
凉州文明研讨
一个有文明温度的大众号
版权归武威市凉州文明研讨院一切,只能用于个人学习、研讨或赏识,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处,运用本品须经赞同,违者必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凉州文明研讨”微信大众号。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彻底保存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