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致彦修少府信札》,纸本,纵27.3厘米,横55.1厘米,现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熹《致彦修少府信札》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本籍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三明市)。14岁失怙,绍兴十八年(1148),年方19岁即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慰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其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世称朱子。
朱熹在书学艺术上的成果,尽管难以与理学混为一谈,但在南宋书法史上所占的位置依然不容忽视。宋人书法自苏轼、黄庭坚以下,大多考究改变,寻求放纵恣肆,建议体现特性。朱熹身处南宋却能不染时俗,取法唐人而上溯魏、晋,特别推重锺繇(151-230),视其书为典则。 他曾说:“学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
此信是写给远在黔州(今贵州)的老友彦脩,说到现已离别三年,不免想念之情,他自己隐居杜门,喧嚣无忧,适逢一友至涪城(今四川绵阳)就任,便托为彦脩带上新茶。朱熹此扎无意求工,然着笔冷静高雅,不越书家法度。用笔起讫清晰,提按丰厚,牵丝映带纤细而凝练,点画抑扬显着,显得方折有力,带有生拙之趣,亦显笔力之刚毅。通篇行距宽松,字距严密,字与字之连接天然,起承转合间皆带有共同之节奏感,书写尽管率意洒脱,却毫无倾侧欹斜与狂怪之态,在个人书风盛行的年代,殊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