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墓群,坐落河北省邯郸市南30公里处的磁县地步内,在今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西岗一带。它们往往高于地上5、6米,占地数十平方米,远远望去就像拔地而起的蒙古包。上百座土包散布在磁县19个城镇,土冢没有石碑,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东魏皇陵地点.1992年国务院将其更名为"北朝墓群",标示的134座古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公元534年至577年,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城。与邺城相临的磁县,就成为北朝两个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风水宝地。出土的殉葬物以各类陶俑为主,其间有陶制禽兽、器皿、兵马俑、炉灶和铜器与金饰物等。这些殉葬品工艺精巧,造型生动。尤为可贵的是已开掘的墓中,大多绘有五颜六色岩画,画面布局谨慎,人物绘声绘色,服饰形状潇洒传神。 经七十年代今后的考古开掘,这些墓别离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以欢第九子武皇帝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这些墓均用绳子纹青砖砌成,墓室结构为单室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外组成。墓道为斜坡状,墓室外平面各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墓道两壁有红,蓝,黑,黄色彩绘。出土文物有宝贵的岩画和大批陶俑,瓷器金币等。其间以出土的茹茹公主墓和开掘的高阳皇帝墓不只出土了大面积的宝贵的岩画并且出土陶俑1800余件,排列成阵气势壮丽,有我国“小兵马俑”之称。
东陈村东魏墓共有四座,当地俗称“四美冢”。1974年开掘了其间的一座,据墓志,墓主人为东魏尧氏赵君墓。继开掘尧赵氏墓之后,1975年又开掘了一处尧赵氏三子尧峻墓。从开掘状况看,尧赵氏的墓被盗过,许多文物被毁,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日子的各类陶俑简直都有,实在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文武随从、奴婢、伎乐等前呼后拥的壮丽局面。1975年对东槐树村高润墓进行了开掘收拾。高润墓志记载为“北齐故侍中假黄钺左丞相文昭王”,葬于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这座墓出土陶俑381件,墓室四壁有保存较好的五颜六色岩画,其间墓室北壁岩画较为无缺,是一幅“举哀图”。高润岩画墓的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形象、明显地展示了我国北齐年代的绘画相貌和共同风格,填补了我国绘画史的一页空白。
1979年,考古工作者开掘了茹茹公主墓,这是东魏丞相高欢之子高湛之妻、谙罗辰可汗之女的墓。卒葬于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墓道两边,各有长达21米的五颜六色岩画,这是东魏画迹的初次严重发现。从墓中出土了各种陶俑1056件及一些陶马、陶骆驼,其数量之多,为全我国各地开掘的北朝墓中所罕见。在出土的八件金器中,有两枚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金币,对研讨东魏年代我国和拜占庭帝国东西方往来联系,供给了新的宝贵资料。1985年9月,考古工作者再次开掘清理了这座墓的岩画。这是东魏画迹的初次严重发现。这座墓墓道路面上有彩绘的花草纹廓道地毯图画;墓道两岩画青龙、白虎以及由26人组成的仪卫队伍,其间手执綮戟16名仪仗作肃立姿势,12人拥盾安坐,墓道后段的上沿,还有向南驰趋的方相、羽人、凤凰等图。甬道南口券门上的门墙上,中心部位画一只神态威武,振翅欲飞的朱雀,两旁画腾跃抓拿的方相氏,甬道两壁各画四名属吏与随从。墓室四壁之上栏,画白虎,玄武等方位神,下栏画墓主人生前的闺阁日子现象。其间画面保存较无缺,布局疏密有致的是墓室北壁岩画,通壁共画7位女子,居中者头戴峨冠,形状饱满,似为墓主人;两旁的6位侍女,体形娟秀,别离张举着羽葆、团扇、华盖等典礼,或手捧杯盏等物,作服侍执事的姿势。悉数岩画,除少数画面反映其时盛行的驱鬼逐疫与神往升仙等迷信观念外,大部分是描绘其时实在的日子的。着力体现墓主人的荣贵身份。岩画布局谨慎,人物各具神态,显现出东魏岩画艺术的较强。
1987年至1989年,在前湾漳村抢救开掘了一座坟墓,因没有墓志,难以判定墓主人的详细身份,但就其墓葬规划看,能够判定是一位北齐皇帝陵,极有很大的可能是北齐文宣皇帝高洋(或北齐武成帝高湛,或北齐后主高纬)的坟墓。这座墓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间有文吏、军卒、鼓乐手、乐舞人、家丁俑等,有立姿、坐姿和骑马俑等,形象传神。墓道岩画保存有320平方米,首要画面为左右对称的出行行列,有人物106个,显现了帝王葬仪的威严与盛大,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北朝时期墓葬岩画。
传说;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从前史的实在来说,坐落临漳的六朝故都邺城,与磁县相邻,距磁县县城仅15公里,曹操破袁绍后以邺为国都,在这里建筑铜雀台,在坐落磁县的讲武城培养军将,曹操身后也的确葬在间隔邺城很近的磁县这一带。从社会的虚妄来说,自宋今后,曹操在人们心目中逐步变成了奸臣,特别是元代今后,美化曹操的社会风气日烈。元末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曹操刻画了一个奸滑的艺术形象,甚至在第七十八回这样描绘,曹操临终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郊外,建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开掘故也。"自宋今后有许多咏疑冢的诗,如:"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京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范石湖);"生前欺人绝汉统,身后欺人设疑冢"(俞应符)。这些都是古人不作实地调查,听凭道听途说,耳食之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