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医疗服务的北肿解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03 23:24:09  阅读:4154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你们对患者的耐心,无微不至的服务,让我非常感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下称北大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拿着一封患者的感谢信,一字一句地读。

之所以特别重视这封信,一方面是因为这位开国元勋后人宋女士非常令人尊敬,70多岁的她拒绝了医院的特殊照顾,坚持与普通患者一起排队就诊;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曾经是一位医院管理者,而今又作为患者来就诊,这两种身份会让她的观察更深入,也更有价值。

“虽然她是给我写的感谢信,但更是对医院整体的感谢和肯定。”季加孚说。

北大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近年来,北大肿瘤医院着力改善医疗服务,取得了不菲成绩。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曾于2018年2月举办“改善医疗服务 提升群众获得感”新闻发布会,活动地点即放在了该院。2018年底,北大肿瘤医院荣获“2018年度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最具示范案例”奖。

北大肿瘤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有何过人之处?

个案管理师:给患者一站式“管家”服务

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癌症发病人数为380.4万,且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症状隐匿、发现晚、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治疗方案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治疗周期长……恶性肿瘤让患者承受着躯体和精神双重痛苦,需要连续、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支持。

个案管理模式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个体化需求,通过个案管理师的沟通、协调,整合以往片段式治疗护理,为患者提供全程全人的医疗照护,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季加孚的倡导下,北大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从2016年开始实施个案管理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改善症状,提高其生活品质。

北大肿瘤医院一病区主任李子禹说:“癌症治疗是一个综合、漫长的过程,个案管理师从患者决定手术治疗时,将其入案,协调参与患者的全程治疗,开展院后随访,并及时提供帮助。帮助患者逐步恢复饮食、进行管路的自我护理等,进而使其加快康复速度,出院后能更顺利地居家康复。”

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个案管理师庞飞和二病区个案管理师年红蕊,向健康界介绍了该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患者首次来医院就诊时,个案管理师和其建立联系,告诉患者门诊检查的优先级;患者入院,个案管理师给安排MDT查房,完善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后,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比如戒烟、心肺功能锻炼等;患者术后,个案管理师会跟主任一起查房,并对重点患者进行宣教;患者出院后,个案管理师会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复查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几点进行指导等。

各病区业务侧重不同,个案管理师的工作内容相应也有差异。比如一病区的庞飞会在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如果评分过低,会采取补充营养甚至把患者转到营养科。

部分沟通会通过微信进行。年红蕊有1000多位患者微信好友,目前在治疗期的有四五十位。根据不同化疗日期建立多个微信群,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患者之间的沟通,比如A患者在进行第一次化疗流程,B患者同期在做第二个疗程,A患者就能够最终靠查找聊天记录了解如何查血,怎么上传化验单等相关流程。

年红蕊平时也会把口服化疗药、查血需要注意的几点等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方便患者查看。

术后患者出院当天,年红蕊会给患者预约好手术医生的复诊,把抽血等检查单预先开出来。“有的医生是下午门诊,如果患者不了解情况上午就来医院了,就得饿一天才能做相关检查。”

庞飞制作了一张表格,把科室医生出诊时间表、术后复查时间表、住院总和自己的电话都列在了上面,发给每个手术患者。

个案管理师的工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他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来到医院后一片茫然,不知道该找谁,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他们都会先跟我联系,我帮他们安排,比如有的术后需要做MDT,或者需要转到消化内科,都是由我跟患者沟通。”

“他们觉得有归属感了,来到医院后知道找谁,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年红蕊介绍,胃肠肿瘤中心施行个案管理模式后,患者的依从性、复诊率都有明显提升。

庞飞觉得,个案管理师充当了医生和护士、医生和患者之间桥梁的角色。很多时候,患者需要的不一定是治疗,而是倾诉对象,个案管理师很好地承担了这个角色。有些患者不会跟医生说太多,跟个案管理师聊天时,反而可能会透露很多信息。

“我一般都会问患者化疗有什么副反应,有的人可能就会告诉我,哪天发烧或者咳嗽、感冒了,这时候我会特别警惕,因为这些在口服化疗药期间是很危险的事情。然后会跟患者的主治大夫沟通,减少药量或者进行别的处理。”庞飞说,“这其实对医疗安全是多了一重保障。”

庞飞和年红蕊都表示,她们都在不断学习、改进,以应对患者各种各样的问题。

沟通:“绝不会让患者稀里糊涂做选择”

由于医患双方在医学专业相关知识和认知层面上存在差距,疾病的治疗方案往往只由医生说了算。但在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情况却不一样。

李子禹实施了医患共同决策的SDM模式,即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医务人员首先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通过权衡这些利弊,与医务人员充分沟通,最后共同作出决策。目前,该模式在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间实施,将逐步过渡到临床医疗路径上。

对于首次来看门诊的确诊患者,李子禹会花至少20分钟为其答疑解惑。胃镜的作用是什么,和超声胃镜有啥不一样的区别,为何需要做检查,先化疗再手术的“新辅助治疗法”和直接手术分别针对哪些人群,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了让患者更直观地了解病情,他有时干脆在纸上画起了草图。掌握治疗情况的患者,就会更容易做出治疗选择。

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很值得。“作为医生,绝不会让你稀里糊涂做选择。”李子禹经常跟患者这么说。

北大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主任李子禹

他说:“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应该多听听患者的声音。以前的医疗工作模式是,医生发布指令,患者执行,现在则趋向于双方互动。”

对于复诊患者的加号要求,李子禹几乎来者不拒。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他一脸疑惑地反问:“我没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李子禹半天门诊限30个号,但一般都会加十几二十来个号,“中午十二点半基本能看完”。这得益于医院给他配了一位医秘,写病历的工作不用自己做了,大大提升了效率。两三年前,他的门诊不限号,而且还要自己写病历,五六十个患者常常要看到下午一点半,以至于下午出门诊的医生进不了门,“这就有点尴尬了”。

“多加号对我是不是负担?肯定是,更累了,工作时间更长了。但这与病人看病的那份不容易相比,真的不算什么。”李子禹说,“有的患者等了很长时间甚至找了我不止一次,你忍心拒绝?”

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主任步召德对于患者加微信的要求,同样是来者不拒。至于微信加了多少个患者好友,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患者关于病情的各种问题,都能收到他的回复。他说,这也是他“把病人管细”的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患者或家属,术前找不到医生沟通,术后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找不到医生解决,我是不是也很着急?”

这种处处为患者考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科室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的习惯。“我们团队的医生可能性格不太一样,但是面对患者,都会采取类似的做法”。这与季加孚的倡导不无关系。

李子禹回忆,对于一些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患者家属,季加孚有时会让同事帮助其到医院周边找便宜的旅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季加孚一直强调病房管理的人性化。外科工作难免会遇到术后恢复不理想的情况,当患者及家属有情绪时,“季老师告诫大家一定要多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考虑,无论在治疗还是沟通方面都应更加积极对待。行医时间越久,就越理解老师的教导。”李子禹说。

心语墙:打开患者的希望之门

“祝妻早日康复”“爸爸,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祝白衣天使幸福快乐”……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走廊的墙上,一个心型KT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祝福,有家属写给患者的,有患者写给医生的,也有医生写给患者的;有中文,有藏文,有英文……琳琅满目,温暖人心。这就是北大肿瘤医院著名的“心语墙”。

北大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心语墙

季加孚在BMJ旗下网站The BMJ Opinion上撰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心语墙的由来。

一位病人的孙子在其手术前过来看她,并带着一个心形的字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亲爱的奶奶……你会很快康复的”。她说:“我永远忘不了在阅读甜蜜字条时被人关心和支持的感觉。”亲人温暖的文字,给了老人慰藉,让她挨过了被病痛折磨的日子。这种力量启发了季加孚,于是,在他的倡议下,“心语墙”的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心语墙从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不胫而走,门诊部、淋巴瘤科、介入科、骨科先后开始设立,成为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季加孚认为,病人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倾听、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以及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和获得合适的治疗药物一样,对他们很重要。他说:“我们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感受,关注家属的感受,在跨越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送上祝福和希望,帮助他们前行,让患者有信心早日恢复健康。希望通过文字交流,打开患者的希望之门。”

除了心语墙,北大肿瘤医院还建有“心音坊”,患者在等待就诊过程中可以听听音乐。国家大剧院的演员把医院列为基层演出地,经常到医院提供义务的高品质演出。

北大肿瘤医院外科楼和手术室之间有一条转运病人的通道,被称为“生命之道”。在进入手术室的路上,患者能看到“治愈”“希望”“信念”“乐观”“坚强”等词语。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患者紧张的情绪往往能得到缓解。

每年,北大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都会自愿认领院内黑乎乎的井盖,并在上面作画,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关怀理念。

从“生命通道”到“井盖文化”,从“心音坊”到“心语墙”,无不体现北大肿瘤医院用阳光般的心态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患,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季加孚说:“医院文化,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播种爱、凝聚爱、传递爱的文化。我们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

在上文提到的新闻发布会上,季加孚说:“我们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永远在路上,未来我们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继续改善医疗服务,不忘初心,不断努力,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平台,一个可及的医疗服务。”

(部分内容摘编自“大医生兵器谱”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特此致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