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科研路上的魂灵对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2 10:33:47  阅读:8664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本文转载自“药明康德招聘”

2019年12月8日,第十三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北京公布评选结果。“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注重激励中青年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在它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布初期给予关注和支持,助力他们进一步取得成果突破。历届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为45岁,今年的获奖者中也涌现出了优秀的90后科研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颁奖典礼增设了一个全新环节,由奖项评审委员会委员、药明康德执行副总裁、首席商务官杨青博士主持,4位获奖者与3位青年学子同台对话,一起来回顾关于科研之路的6个问题,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获奖者将给出怎样的回答

*以下内容节选自现场对话实录

Q1.科研应该“专一”还是“发散”?

刘 浩 源

我有一个问题向元老师请教,您做了多年科研,带出很多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您认为对青年学生来说,专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较为重要?还是发散一下,多接触不同领域较为重要?

元 英 进

非常好的问题,你谈到的不同成长路径,都有成功的例子。目前我们国家的研究很多做到“无人区”了,前人参考非常少,或者基本上没有,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当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解决当前科研在无人区面临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案;还有一个就是研究范式,比如汇聚式的研究,你要处理问题要汇聚化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20年前,我跟我的学生说“学好一门,认识世界”,但我现在我和大家说,多关注相关学科,了解新知识和新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杨 青

谢谢元老师,从某种角度上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也经历了这个历程,从最早的化学和生物学开始,逐步扩大学科范围,包括基因组学,信息学,转化科学及临床医学……这个融合过程也反应了现在科学前沿的趋势。

Q2.科研遇到难题,如何克服?

沈 宏 城

我想问下刘老师,科研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追求极致,但同时很多领域已确定进入“无人区”,在您研究生涯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怎么克服的?

刘 万 里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克服困难是我们科研人员永恒的话题,的确要求我们有勇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困难的态度。对于困境,我的方法是找准痛点,然后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解决。有两句诗想分享一下,第一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博士一、二年级的时候,应该深入透彻的了解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成功高效地把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弄得特别清楚和明白。等过了几年,对这个领域很熟悉了,取得很多数据,要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别人,这时候新的困难出现了,要跳出这个细分领域来进行归纳总结,才能深化地更好,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的艰辛。

这样一个时间段另外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较好地描述了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这就是你问题中提到的“极致”和“无人区”,不妨跳出具体的细分领域,用更广的眼光来审视既往的研究结果。通俗来说,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走进去”和“走出来”的两个过程,对我个人来讲这两个过程都是困难的,走进去需要多年的耕耘,等有了足够的积累,当要把课题升华和革新的时候,要勇敢地走出来,这更需要克服待在舒适区域的惰性。我的经验不一定适用所有人,但是这两段路你可以自己再慢慢体会下。

Q3.科研路上有哪些感到自豪的事?

乔 天 骄

刚才我们谈到基因编辑技术,杨老师提到一个很大的蓝图,甚至最后到了科幻领域,非常广大,您在科研过程中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杨 辉

我觉得现在谈自豪还为时尚早,比较有感触的有两个事,一个是2017年发现CRISRP/Cas9不但可以编辑基因,还可以敲除染色体,有望帮助唐氏症患者治愈疾病。我们当时以为这项研究可以结题,做下一个课题,但是却收到无数唐氏症患者家属的信,他们的鼓励给我们大家带来新的方向,我们实验室也从基础科研慢慢往临床走。

第二个是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基因编辑很多人认为安全,其实不然。国内外两个科研机构看到我们的文章后,就马上临时终止了两个临床项目,他们认识到一旦使用不安全的技术,就有可能给临床病患带来问题,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对生命领域的实践确实造成了影响。

畅想未来,如果我们大家可以跟药明康德这样的企业一起合作,完成一个新药研发,真正帮助到病患,我会感到非常自豪。

杨 青

谢谢,刚才我们在会前交流,杨老师很年轻,未来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我也想问一下,您刚谈到的唐氏综合症病人的故事很感人,这个文章出来后您多快开始受到问询?

杨 辉

非常快,我们文章出来后有电视台采访,好多老百姓都看电视,我们就收到了他们发来的邮件,打来的电话。我们的学生也非常感动,感觉自己离真正的病人非常近,自己研究的东西非常有意义,不光是在象牙塔里做研究,这是非常有感触的。

杨 青

您的故事的确说明了前沿尖端科研的内容产生和传播,让整个社会体会到创新的重要,体会到创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我相信,除了电视台等比较传统的渠道,还有像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怎样让这些尖端科学的成果和创新更快地传播出去。

Q4.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哪种品质最为珍贵?

刘 浩 源

我还想问刘老师一个比较形而上的问题,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您认为哪种品质很重要,非常难得的?哪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刘 万 里

谈一下我的个人自己的观点,全世界都觉得中国人勤奋,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聚焦用功,确实是这样,勤奋和聚焦是做科研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我想提出的是,科研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也很重要。科研工作的大环境相比较几十年前的“基因大爆炸年代”已经改变了很多,现阶段的科研工作更需要的是多学科的交叉,多研究体系的融合。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实验室做的是B细胞基础免疫学,也就是抗体产生的生物学,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又很精巧的免疫应答过程。在抗体产生的过程中,就是免疫系统自己在工作吗?现在来看并不是如此,这样的一个过程会受到当天情绪的影响,受到每天吃的食物的影响,受到运动强度的影响,这些都是体系交叉性的体现。

做好这个研究工作,显然要求我们青年学生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发散思维,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周围的学科的大家都在做什么,有什么新的技术是之前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去用的,但是可以很好地帮助现阶段的研究课题的。因此,我个人自己的观点,对青年学生来说,要做好一个课题,除了专注与勤奋,还要更多涉猎,更多了解,更好地运用交叉学科的思维,可能帮助你更有效率地攻克科学难关。

杨 青

谢谢刘老师,我相信您的分享对三位同学,对所有在校博士生和更年轻的学子们都会有帮助。

Q5.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哪些“无人区”值得探索?

沈 宏 城

元老师,您刚才也说过,国内许多研究到了“无人区”,从您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哪些地方没有人探索,但是又很重要?

元 英 进

这样的一个问题非常难,当下我可能无法给出一个特别完整的答案。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当下生命科学的研究应该更多和信息技术,和硅基材料研究相结合,这是大家需要下工夫的地方。回到当下,我们马上就可以做的事,比如说生物化学的研究可以多和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相结合,将促进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

杨 青

谢谢元老师,高瞻远瞩,将我们从碳基文明提升到硅基文明的高度,有科幻感也有前瞻性。

Q6.科研成果如何快速有效地转化?

乔 天 骄

最后想问下杜老师,关于产学研的问题,在心血管重大疾病临床转化之中,您有哪些技术能力平台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呢?以及您怎么看这些平台呢?

杜 杰

刚才讲到,我们前期有一些研究和发现,但是最终要转化到临床实践。医学的这种成果转化,不同于其他产业转化的地方就是药监局的参与,因为它需要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需要多团体、多学科、多平台的整合。

这就涉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比较高效,特别专业的技术团队,帮助完成你的中试,完成你的生产,满足药监的各种要求。同时,你还要有一个专业的临床实验的团队,这个团队要不断地跟药监和临床进行沟通。幸运的是我们目前有优秀的平台,就像药明康德。我们团队目前有十几个产品都在跟药监局对接,我们要从原始创新,到临床需求,完成中试,进而要实现临床实验,就需要有这样多平台,多团队,多学科整合的平台。

杨 青

谢谢杜老师,感谢您对药明康德赋能平台的认可,对我们来说,从新药研究、开发、测试、临床到生产,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很多能力和技术。同时,从今天的获奖成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从尖端技术演进突破,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一直到您这边临床水平的创新,有很多新的机会,药明康德这个平台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迭代,希望可以更好地为中国和全球创新赋能。

关于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07 年,药明康德设立了“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旨在奖励生命化学领域在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截至目前,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共计有 225 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 19 位获奖者先后入选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癌症突破

智慧之光

热门前沿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