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宝贵乐器在敦煌岩画中找到图形却在这位名人家里发现什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6 16:52:23  阅读:2881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在日常日子中,常见的乐器有许多,比方:古筝、二胡、琵琶等。但在敦煌壁画上,专家意外发现一种失传已久的乐器,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竟在一位名人家中发现了它的“真身”,而这种乐器终究是什么呢?今日,小编就给咱们揭秘一下:

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文物专家去到敦煌调查,在旅游敦煌和榆林石窟的过程中,专家在释教壁画中,发现一种“古怪“的乐器,它的琴身体恰似一叶小舟,琴颈像弯弯的月牙,从全体上看,它好像安装了多弦的弓体,这终究是什么?

敦煌工作人员解释道:壁画中的乐器名为“凤首箜篌”。它是来历缅甸的一种弹弦乐器,在东晋初期传入我国,“箜篌”在缅甸语中是曲折的竖琴。

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骠国王太子舒难陀曾来长安,参见唐德宗。在参见皇帝的过程中,使者不能白手。他特意携来22件乐器,其间就有两件凤首箜篌。唐德宗看到骠国王太子舒难陀后十分高兴,特意设宴款待,而在这场宴会上,便演奏了“凤首箜篌”。在白居易的《骠国乐》中,详实地记载了其时的盛况。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这样的诗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来生在汉唐年代,不会演奏箜篌,就好像现在不会用智能手机相同掉队。

但是令人感到万分惋惜的是,在汉唐年代,演奏的好好的箜篌,为何到了子孙的王朝,竟水汽相同地消失,再也找不到了?

1958年,上海文物研究所来了位贵客,一位姓程的先生要将自己收藏的186件民族乐器,悉数上交给国家。专家听到这个音讯后,急速跟程先生去到家中,实地调查一下186件乐器。

专家们万万没想到,这次的捐献却有一个大收成。在186将乐器中,他们竟发现了“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的琴体用硬木所制全长96厘米,高86厘米,张有13弦。共识箱的形状与船相似,长68厘米,宽16厘米,高17厘米。箜篌的中空处有个共同的规划,运用的是蛇皮。

“凤首箜篌”这种乐器,为安在明代今后,它便失传了呢?其实,真实的原因有三点。

一、太典雅

在古装电视剧中,咱们常常会看到宫中举行宴会的场景,扮演人员在跳舞的过程中,宫殿乐工在一旁配乐。我国古代皇帝比较喜爱听“凤首箜篌”的声响,但是老百姓却听不惯,也了解不了。一朝一夕,它便被人遗忘了。

二、缺少演奏人员

依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346-354),重四译来贡男 伎。”这句话的大约意思是,凤首箜篌传入我国后,对方特意派来四位演奏人员。

从这句话上,咱们咱们能够推断出,我国乐工并未把握凤首箜篌的演奏技巧,只能依托对方派来的人员,咱们咱们能够想象一下,假如演奏的人员都没有了,这件物品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三、带着不方便

在上面的文章中,咱们介绍了“凤首箜篌”的外形和巨细,从这件物品的体积上看,它不易带着,皇宫很大,天然有这件物品的容身之处,但在民间,却难有他的容身之地。正因如此,凤首箜篌在明代今后,便失传了。

现在,“凤首箜篌”被收藏在我国乐器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同乐会”的乐器制造师,前去观赏凤首箜篌。他们回到音乐社后,专家们通过一番协商,决议拷贝箜篌。紧接着,他们开端寻求博物馆的定见。

在联合制造“凤首箜篌”的过程中,乐器制造师对箜篌进行了改装,比方将琴颈下端掏空,让共识作用愈加显着。制造完成后,大同乐会将它用于乐队独奏,取得了不错的反应。

假如各位读者对凤首箜篌感兴趣,无妨亲身去博物馆去看一看……下面有个彩蛋:在热播的《黄金瞳》中,这件文物曾呈现过,不知道您注意到了吗?

(本文一切图片,悉数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来历:前史大解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