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故事之二十五—山水轴真伪之剖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6 21:47:53  阅读:7089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收藏明代陆治“秋林闲亭”山水轴真伪之剖析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画坛上兴起的一个重要的门户,沈周、文徵明是领袖人物,后继有唐寅、仇英。这个画派的首要人物均系姑苏人,姑苏别号“吴门”,故名。沈、文、、唐、仇人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的学生和后代多达三十多人,可谓人才辈出。陆治擅诗文书画,成果颇高,是弟子中的佼佼者。陆治(1496——1576)字叔平,居太湖包山,号包山、包山子,斋名有“有竹居”、“阳城书屋”等。诸生。虽然陆治才学兼备,遭到阁老王鏊的欣赏,但他科举路途走的并不顺利。陆治也不肯久耽此道,曾数上郡守,请罢饩廪,郡守反而认为他才行高尚,表励其流行,以“贡士”推荐。大约在嘉靖三十年(1551)左右,陆治移居支硎山,衣处士服,清贫自守,种菊自娱,山人终老。后人辑有《陆包山遗稿》传世。

陆治从祝允明、文徵明学诗文、书画,书法善行、楷,绘画工花鸟、山水。在山水画上,陆治又受沈周的影响,并追溯到元四家及宋人,中年后构成自己的风格。他在画跋中回忆自己少时“喜效云林(倪瓒)”,在他青、中年时期的著作上,常能看到他运用“折带皴”画的山水,如台北故宫博物收藏作于嘉靖乙未年(1535)的山水卷便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中年曾经的著作常有沈、文两家的影子,但不主一家风格,反而“江溪归帆”学吴镇、“花溪渔隐”学王蒙的风格特征比较显着。陆治约从五十岁前后,转学宋人,“支硎山图”可称代表作。构图险恶,用笔细劲陡峭,线条多方折,着墨不多,喜用焦墨枯笔皴擦。六、七十岁后,笔法愈加放纵、枯淡,斧劈、乱柴杂糅。

安徽我国徽州文明博物收藏有陆治设色“秋林闲亭”(注)山水轴一件,二级文物。右上题跋云:“八月风高秋气分,平沙落木淡生文。闲亭日夕无机事,惟有寒泉隔水闻。壬戌新秋包山陆治。”钤“包山子”、“陆氏叔平”两方白文印。这件著作保存无缺,品相如新。笔法细腻,设色浓艳,题跋书法清秀,书卷气浓郁。笔者初观,认为真迹,但细心研讨下去,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要,著作上两方印暂未找到出处。无论是《我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明陆治著作展览图录》,虽然两书所收印章材料比较丰富,但均未能对号入座。当然,陆治终身用印,绝非两部书所能悉数包括,印章仅仅起到参阅的效果。真伪还需从著作自身着眼。壬戌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陆治六十七岁,已是进入其晚年。前面咱们谈到陆治的风格约构成于五十岁左右,绘画风格由相对拘束一变为劲峭、方折,这以后愈加放纵、恣肆,个人风格愈加明显。而“秋林闲亭”画的非常小心翼翼,尤其是山之近景,用典型的折带皴体现,远山加用披麻皴,线条圆转,不见矛头,绘画风格绝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四十岁所作的绢本设色“山水”卷。别的,陆治山水点法多用竖点,杂以部分横点,且变化无常,不主故常,而不似“秋林闲亭”一味只用横点,且非常的程式化。“秋林闲亭”部分看甚佳,但全体观,难免松懈,缺少神采,用笔乏力,淡而无味,坡岸四组树丛体现的机械相同,缺少才华。有批评者谓陆治著作刻露,这和他后期著作汲取宋代院体画技法有关,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有了陆治的个人风格,是其价值之地点。“秋林闲亭”恰恰和陆治晚年著作的意趣是相悖的。由此,笔者认为这件著作乃托名所作,非陆治真迹,但却是一件伪好物。王世贞评陆治画云:“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徵明先生相埒。”可见陆治在其时名声很大,自然是伪作的重灾区。

“秋林闲亭”左、右下角钤有四方印,右下为朱文印“溧阳狄亿图书”,白文“海棠船”。左下角钤朱文印“云江”、白文印“狄毅之印”。狄亿字立人,号向涛、洮湖渔子,江苏溧阳人。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二甲九名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有诗名。著有《洮河渔子集》、《畅春苑御试恭纪》、《菊社约》、《绮霞词》等。从印泥色彩和新旧看,四方印皆归于狄亿一人。

注:画题为笔者所加。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