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被誉为古丝绸路上的明珠。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宽广、自成系统、影响深远的文明系统只要四个:我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明系统汇流的当地只要一个,便是我国的敦煌和新疆区域,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言,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世界含义的文明汇流之地。
交通枢纽促昌盛
早在西汉于河西“建四郡,据两关”时,出敦煌往西域就辟有南北两道,敦煌成为汉王朝向西开展的根据地。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敦煌成为我国历史上首先对外敞开的区域,成为华夏与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吐纳口。迨至隋唐盛世,丝路交通更是空前兴隆。《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会聚,使其吸收荟萃的各种文明来滋补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明的开展与昌盛。卷帙浩博的敦煌遗书和数十万平方米的敦煌岩画等即在此方面有着生动的反映。
敦煌文明是一种在华夏民间传统文明主导下的多元敞开文明,敦煌文明中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明成分,呈现出敞开性、多元性、包容性。如中亚、西域的粟特文明即对古代敦煌文明的构成和开展有深刻影响,这首要体现在古代敦煌的赛祆胡俗、服饰胡风、饮食胡风、乐舞胡风、婚丧胡风以及敦煌画塑艺术中。
文明融汇放异彩
敦煌遗书中不只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汉文文献,并且还会聚了许多我国国内少数民族文字以及一批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可谓兼收并蓄,包含万象。这么多古代东西方民族、国家的文献聚集一地,自身即标明敦煌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位置。
赛祆,即从萨珊波斯传入的祈赛祆神习俗,约在魏晋时传入我国。由敦煌遗书见,唐代敦煌城东一里处专门建有安顿粟特人的聚落——安城及从化乡,其间大部分居民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王国。安城中建有祆庙,规划颇大,专门供奉祆神。祆祠赛神被归入敦煌当地的传统祭祀习俗中,从官府到普通百姓,不管粟特人,仍是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无不祀赛祆神。
莫高窟岩画、彩塑中,为今日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古代东西方服饰史料,既有华夏传统的汉服,又有我国西北区域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饰,还有来自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衣装,丰姿丰色,美不胜收。这些服饰因不同的国家、民族而各具特征,如实地展示了丝绸路上千余年间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不同身份的僧俗人众的穿戴。
作为世界性都市,敦煌的饮食习俗具有浓郁的汉食胡风特征,来自中亚、西亚、我国西域的饮食上的习气融入传统的敦煌当地饮食习俗中,成为敦煌饮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据不完全检索,仅敦煌遗书中呈现的食物种类称号就达60多种,其间来历于“胡食”的就有许多,如各类胡饼、炉饼、饸饼、胡桃、胡枣、安石榴、大食瓜、诃梨勒、胡酒等,不胜枚举。至于饮食炊具、餐具,亦有不少是从“胡地”传入的,如金叵罗、注瓶、垒子、犀角杯、珊瑚勺等。饮食礼仪中的胡跪、垂腿坐、列坐而食等亦深受胡风影响。
唐代来自西域、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在敦煌风行一时。这些舞蹈具有稠密的西域、中亚风情,强健、明快、生动、飞旋的舞姿与其时敞开、向上的时代精力相吻合。乐舞扮演离不开乐器配乐,于敦煌岩画中见首要乐器有琵琶、五弦、胡琴、阮、腰鼓、羯鼓、笙、竽、筝、角、箜篌、方响、排萧、决定、钹、铙等,大多也出自西域。
敦煌学者姜亮夫点评敦煌艺术说:“它包含了我国传统的艺术精力,也包含了中西艺术触摸后所发的光芒,体现了高度的技能……成为人类思维领域中的一种最高体现。它总结了我国有史以来的艺术发明认识,也吸收了印度艺术的精金美玉,类化之,发挥之,成为我国巨大传统的最高规范,它是人类精力的最高发扬。”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敦煌作为古代世界文明都会在艺术上的特征。
(来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