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我国,服饰文明的前史源源不绝。敦煌石窟岩画和彩塑保存了丰盛而宝贵的中古年代服饰图画和材料,从北朝至宋元,年代跨过千年。能够说任何一本研讨我国服饰史作品的图画材料罗列都离不开敦煌石窟。
丝绸之路上的服饰画廊
敦煌石窟的服饰文明是一座前史悠久、沉淀丰盛、奇光异彩、艳丽耀眼的宝库,可是,因为西域各国、各民族迁徙无常,这儿成为前史上民族成分最为杂乱的区域之一,各国服饰在西域这一东西文明的大熔炉中,都阅历了很大的交融和改动。加之各种文字记载的文献非常匮乏,又有东西、古今言语和文字的妨碍,以及敦煌岩画多有含糊或破损等等要素,为今日区分和确认各类人物的服饰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留下许多疑问和惋惜。
敦煌石窟的服饰图画大致可分为三类:
榜首类是供养人服饰。供养人便是开窟造像的捐资人。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9000余身,其服饰既实在地反映了其时的穿戴面貌,又能从服饰中看出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沟通交融的侧影;
第二类是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尘俗人物的服饰,这类岩画的内容触及社会活动的每个方面,所以比供养人服饰触及的规模更为宽广,更靠近实在日子。
第三类是佛国人物的服饰。这类服饰来历于日子,又逾越了日子。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情味和对美的神往与寻求,是实际与丰盛的想象力相结合的产品。
咱们挑选出敦煌石窟各个年代、各种类型的一些服饰图画,连续出现给我们,供感兴趣的朋友们赏识和参阅。
胡汉服饰交融的浪潮:十六国、北朝(公元366—581)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我国处于南北坚持的战乱年代,南方为汉族政权操控,北方则是少量民族政权更迭的区域。敦煌地处西北,自古便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汉代构成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在五胡十六国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又先后归属许多的少量民族政权控制,居民成分愈加杂乱,文明愈加多元化。这一时期,少量民族的风俗文明对敦煌影响很大,从公元366年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完毕,敦煌岩画中胡服与汉装并行,汉人以胡服为时髦,胡人又以汉装为潮流,构成了多元文明交融的主旋律。其主要特征如下:
榜首,无论是胡族仍是汉族官员,正式官服都效法汉装,盛行曲领横颈,宽袍大袖;贵族和文人的服装则寻求洒脱非凡的魏晋风姿;妇女的服装也效法江南贵妇,盛行曲裾绕襟,飞髾飘动。
第二,西域少量民族服饰所带有的异域风貌,耳濡目染地丰盛了汉族服饰的元素,为隋唐服饰多元化奠定根底。习惯游牧民族骑马打猎的胡服盛行,上自官员、下至士庶均以袴褶为常服。头戴笼冠,腰系踥蹀带,脚穿靴子,无不反映出胡服紧身窄袖,便于骑射的特征。
第三,与其时的华夏比较,敦煌岩画中服饰的全体风格,保存了当地的朴实无华的风格。即便王公贵族的服装,也都单色调配,罕见图画斑纹。当然,岩画制造最简略,也是服饰中罕见斑纹的原因之一。
贵族长者 北魏 莫高窟第257窟 南壁
孝文帝大力倡议汉服,佛经故事画中的贵族长者头戴合欢帽,着交领宽袖袍服,腰束带,是典型的汉服。
国王与贵族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西魏是鲜卑族政权。图我国王与信士优婆塞,正对坐攀谈。两人均戴笼冠,宽袍大袖随意而舒展,曲领内衣。国王手执麈尾,坐在方褥之上,后有随从持华盖和羽扇。从服饰到用具不只彻底汉化,并且有南朝魏晋风姿,反映北朝上层社会的典型装束倾向。
国王与大臣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北周是鲜卑族控制。国王头戴通天金博山冠,宽袖袍服,胸前佩假两。这今后的大臣戴笼冠,佩假两,垂蔽膝。相师手抱太子,头戴合欢帽,帽后还垂发辫,这是鲜卑族索头的特征。从假两盒披袍看出,北周官服还都保存了一些西北民族的风俗。
国王服饰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 东披
国王头戴合欢帽,着翻领披袍,脚蹬笏头履,垂绶带。
佛、弟子、菩萨服饰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东壁
佛与两弟子均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博带,弟子的袈裟曲裾,镶边饰,是其时贵族和和尚服饰的缩影。两边的菩萨头戴宝冠,冠下垂带饰,上身袒裸,下着百褶裙,襳褵彩带下垂,是其时妇女盛行的裙装。这一时期的服饰多镶边曲裾,认为美饰。
天王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
天王头戴佛冠,上身着皮革制半臂盔甲,有护髀和腿裙,袖口作箭袖状,配铁质裲裆。画师运用颜色和几许图画体现铁甲的皮质、铁质,还用金色显现盔甲的富丽。这种装束应仿照北朝的马队。
步卒戎装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官军的步卒与匪徒在剧烈战役。步卒头上为巾子束发的覆髻,着袴褶,腿套胫衣,有缚口。手执弓箭、盾、环刀等兵器。步卒在马队战役中归于辅佐军力,配备不及马队。
马队戎装 西魏 莫高窟都285窟 南壁
官军马队从将士到战马都有防护配备,战马全身披金属盔甲,马队戴兜鍪,着裲裆铠,执长柄鎙,归于军事配备精良的重装马队。着赤色垂胡袖战袍的是军官。
马队盔甲 北周 莫高窟第296窟 南壁
官军的马队将士头戴兜鍪,身穿袴褶,并有半臂盔甲,蹬长靿靴。前胸和大腿用绿色和黑色绘画的盔甲,估测应是铁质和皮质制造。
魔将盔甲 北魏 莫高窟第254窟 南壁
魔王和魔将头戴兜鍪,身着横条形甲片追成的筩袖铠,装束的主要特征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肩部有筩袖,应是仿照北朝的军服。
魔王头戴长护耳兜鍪,上着皮质半臂盔甲,有护髀和腿裙,下着波斯条纹小口裤,足蹬尖头皮鞋,是西域风格的马队装束,与高昌回鹘国马队盔甲近似。
北魏男人常服 北魏 莫高窟第275窟 北壁
这是莫高窟岩画中最早的供养人群像。二人头裹介帻,穿袴褶,有束腰,领部和袖口镶边。一人赭色袴褶,一人赭色褶,绿色裤,是北魏布衣男人的常服。
西魏男人常服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一群男供养人透过平上帻小冠,身穿红、绿、黑色袴褶,腰系踥蹀带,脚蹬靴。最前一人的踥蹀带小环下悬挂着短剑、小囊等物。这今后跟从一仆人,梳双丸髻,怀有长剑。从穿戴剖析,他们是位置不高的武官和市庶。
鲜卑男人常服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男供养人均着袴褶,上褶领口和前襟有缘饰,下摆装修燕尾形缘边。发式各异,或辫发垂后,为鲜卑族索头的形象;或束双丸髻;或头裹平帻小冠。
鲜卑男人常服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父子各穿红、黑色袴褶,褶下摆装修有缘边,是西魏男人常服。父亲头裹赤色幅巾,巾角垂后,儿童梳双丸髻,由此可见鲜卑成年男人和少年的发式不同。
北周商旅服饰 北周 莫高窟第296窟 北披
北周与西魏同为鲜卑族控制,布衣男人的服饰改变不大。商旅马队满载货品跋涉在途中,步行者头裹平幘小冠,着袴褶;骑马者头裹幅巾,巾角系于后,是挡避风尘的装束。
胡人服饰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 中心柱
牵马的胡人深目高鼻,身着袴褶,穿长靿靴,右手执鞭,左手执马缰绳,应是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胡人形象。
北周农民服饰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 东披
二人手持扫帚正在打扫,一梳丱角髻,一梳双丸髻,均着紧口袴褶。
上身赤膊,着犊鼻裤的渔夫正张网捕鱼。
西魏禅僧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披
禅僧内着赭色僧祗支,外披蓝绿间色条纹袈裟,坐在胡床上结跏入定。胡床来自中亚区域,魏晋今后逐步传入华夏。
西魏禅僧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南龛
禅僧头戴风帽,内着僧祗支,外披田相袈裟,衣纹流通,体现出袈裟尊贵轻柔的质地。
西魏上褶的款式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铺在地上有三件红、黑色上褶,圆领、窄袖、对襟,有绿色直缘边,西魏时期下摆的三角形装修消失。
名词解释
蔽膝:供官员跪拜时垫护膝部之用,即在腰部垂一围裙,用皮制或许布制,上宽一尺,下宽两尺,长三尺。
披袍:国君、官员或贵族常外罩一件披袍,多用扎实的织物做成,如皮裘或毛毡等。
裲裆:一种背心式的盔甲,前后两片,前护胸后挡背。马队大军团作战,使马队和步卒愈加重视身体上部的胸部和背部的维护,在盔甲上加厚这些部位,称为裲裆。
假两:防御性盔甲,形似裲裆,有的只要前片而无后片。武士的盔甲裲裆是用铁片或皮制,而王公贵族的假两则运用布帛缝制的。
袴褶:窄袖或半臂,腿套胫衣,头戴兜鍪,蹬长靿靴。在魏晋之际归于武士的常服,在战场上也能够穿戴。
筩袖铠:是年代很早的防御性配备,用皮质的甲片连缀成圆筩状的甲身,肩部装筩袖,上下相连。莫高窟第254窟“降魔变”中的魔王、魔将,都是头戴兜鍪着横条型甲片缀成的筩袖铠。
兜鍪:兵士戴的头盔。秦汉曾经称胄,后叫兜鍪。
重皮甲:以皮革何认为甲,分上下两部分,上身做筩袖可护心,下着护髀。
袴褶:布衣男人的常服一般是短衣下裤,即袴褶,为胡服。传说袴褶始于先秦赵武灵王。最早的袴褶形象见于陕西咸阳出土的春秋时期秦国马队陶俑。魏晋今后,袴褶广泛传播于民间。
犊鼻裤:是一种无裤腿的短裤,相似后世的三角裤,用三尺布缝制,因形似牛鼻而得名。犊鼻裤是基层劳动者的常服。在岩画中着犊鼻裤者多是渔夫、屠夫、船夫、泥瓦匠等劳动者,从汉至唐宋一直在基层社会中沿用。
巾帻:布衣男人留发束髻,庶民不戴冠弁,以巾覆发,即巾帻。帻一般一质地扎实的方形布帛做成,摺叠成固定形状,运用时绕髻一周,至额部朝上翻卷,下齐于眉。
文章来历:我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