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见首领百人会专访贡俊48V轻混是过渡期自主品牌的较好挑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1 17:10:56  阅读:7749 来源:自媒体 作者:奔驰GLC级

来源|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E电园] 1月10-12日,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搜狐汽车·E电园与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俊进行了深度交流。

先后被聘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电机责任专家、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的贡俊在交流中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1.电驱动行业是蓝海产业,但由于新能源乘用车多是亏损,所以产业现状也在亏损

2.48V轻混在技术上较为简单,是未来过渡时期节能减排的好帮手

3.小型车、出租车和公务车或成为国内电机厂商发力的重点

4.IGBT有不错的市场前景,但应当理性看待

5.电机市场未来也将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平台化

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上海电驱动现在业务的比例是怎么样,在乘用车和商务车这块,未来的规划是怎样,侧重会不会有一些不同?第二个问题,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电机行业市场格局现在如何,上海电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答:我先说说我们行业情况。电驱动行业目前应该是蓝海产业,但是目前的新能源乘用车大都是亏着卖,我们这个产业的现状也是亏损的,根本原因是原来定点规模是20万台到30万台,开发验证和模具费用都是按照这个做分摊的,政策调整以后,很多车型就没有做到这个规模,所以摊销成本会很高。因为政策的不连续,另外长期资金市场的非理性,这些是导致目前行业现状的根本原因。

我们电驱动公司的新能源业务,是以乘用车为主,目前商用车和乘用车产品业务比例大体是2:8、3:7之间。从十五开始我们就做乘用车业务,乘用车有一个好处就是供应链相对规模较大,我们有一个电驱动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好处就是我们把上游材料和器件厂商打通,其中有一个上汽通用的项目,之所以和国外跨国公司竞争最后拿到这个订单,还在于我们产业链比较给力,因为跨国公司也是主要以他们为供应链,所以汽车产业供应链就很重要,所以乘用车和商务车业务,如果把这个供应链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有效的降低在商用车和乘用车的成本,这是目前我们的现状。

如果讲我们的竞争力,电驱动行业企业比较多,但是真正能给主机厂做同步开发的企业,在我看来不超过10家,五六家能做好就差不多了,所以在这里面,既有研发能力,又有制造能力,既有电机能力,又有控制器能力,这些能力能同时兼备的企业很少,这是我们的竞争力,这是由于团队的完整齐备以及多年的工程经验积累沉淀所致。我们这支团队从国家“十五”开始做电动汽车的重大专项开始,经历了我们国家从研发、示范应用到产业推广的全过程,对行业情况非常熟悉。

还有一个就是全产业供应链,同时目前我们把传统车和新能源业务整合在一块,供应链体系比一般的厂家有竞争优势。

问:贵司在48V轻混上面有不错的技术储备,您如何看待我国在48V轻混上面的应用和发展前途?

答:新能源汽车,刚刚欧阳院士也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讲到激进一点,去年海南的博鳌共识,当时提出2035年全球50%,我们在做规划时可能还激进一点,可能到60%,就是到2035年的目标到50%的新能源汽车占比,还有大量的内燃机汽车。纯内燃机汽车要满足现有的油耗法规很难,有节能技术路线,有混合动力,有强混有弱混,对我们自主品牌来说,48V系统是最容易实现弱混的技术路线,因为发动机和变速箱改动较少,要做的是主要是发动机控制的标定,原来我们国家为何需要搞电动汽车,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动机和变速箱不是我们最有竞争力的地方,我们大家都希望在纯电驱动这里面有所作为形成竞争力,对于混合动力,我们自主品牌48VP0架构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技术路线。现在通用今年要求我们交20多万台,其实在48V大规模应用当中,从全球全行业来看这个项目应用也是最快的,去年11月份刚SOP,现在交付压力非常大,没有多少爬坡时间。我们自主品牌有很多的企业在做这个48V系统,但是真正量产的不多。但是有很多的主机厂都在做这个项目,还没有完全做到批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我们国内也有CHS系统,包括比亚迪和上汽也在做插电混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同样条件下比拼技术竞争力,要做到丰田普锐斯(参数|图片)性价比,挑战很大。所以在我看来,48V系统是过渡期特别是自主品牌车比较好的技术路线选择。

问:目前中国电驱动市场比较小,作为国内的电机的企业,我们如何打入这块市场,我们面对国际Tie1怎么展现我们的竞争力?

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很多的媒体问过,一开始国内是本土电机厂之间的竞争,目前最大的挑战还是国外的跨国公司。目前国外的主机厂进来比较多,纯电动的产品也比较多,前两天特斯拉在上海开卖了,在这个层次上,这个级别上的电动汽车,我们国内的品牌溢价能力,和他们比,我个人认为有难度,这个车型级别,不是我们自主品牌擅长的地方,当然我们不排除,个别车型个别企业,在一些特别高端的领域有一些作为,但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我个人看法是:我们自主品牌2C小型纯电动车型,在我国有较大竞争力和市场空间。小型的纯电动汽车产业,是中国大部分满足出行刚需消费者的产品。国内乘用车每天行驶平均距离大概是30公里左右,90%人群不超过110公里,像特斯拉跑那么远,对这部分消费者是不是有必要,只是有些人觉得有心理放心,但是对于那些明确行驶里程的人,没有必要花额外的钱。如果从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对个人消费来说,小型化轻量化是一个方向,我认为纯电动技术路线对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小型纯电动车是非常好的选择,而且这个领域恰恰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比,非常有竞争力的地方。另外还一块有空间就是2B的乘用车市场,比如出租、出行,还有政府的公务用车,这部分政府可以有一些话语权,可以有一些约束力,尽管我们总说要开放市场,但是在这个里面还是有所作为的。对于出行,就是生产资料,怎么样性价比高,买什么产品,对品牌的选择不像2C那么重要,所以新能源乘用车这个市场还是有空间。

问:最近有公司体把IGBT单独上市,据您了解的情况,国内汽车厂商大概有多少是用到国产的IGBT产品,目前国产和国际的水平差距有多少?对于电机全轮驱动系统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个未来的布局?谢谢。

答:我们国家从十五科研就有布局,去年整个行业超过30%用的是自主本地化的IGBT,这里面有一部分的管芯来自国外,有一部分是我们国内自己做的。我个人认为,特别是小型化的趋势还会有明显上涨的趋势,这是IGBT的现状。现在还关注碳化硅和氮化镓,业内规模用的最早的是特斯拉,碳化硅已经批量应用了。目前国内尚未实现批量,芯片到模块、控制器已经有样机,大家都看到这个形势,也在暗暗使劲,比亚迪也在往碳化硅走。因为电机转速提高,成本也降下来,因为效率提高,如果电池少用几个点,同时也实现轻量化,成本也下降了,算总账的话就出来了,它是一个系统构成,尽管这个器件贵了,但是因为效率高了,电池容量降了一点,电机的体积降了一点,大家已经看到应用前景,还是比较兴奋,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单电机、双电机,不管是集中驱动还是轮边驱动,电机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带来性能提升,比如加速5秒到3秒,这个成本增加比起品牌性能溢价来说是小巫见大巫,电机加速度上去以后,性能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更有优势。对于性能车消费者,这个是很合理的,包括一开始把电压等级提到800V,个性化会带来一部分成本增加,但是对它来说就是要做差异化产品,这部分产品的溢价足够了。

问:去年说IGBT紧缺,行业现状如何?

答:现在IGBT其实国内和国外的产能是有的,前年年底,2018年年底,大家对这个行业预期非常高,所以大家都去抢份额,实际上抢到的份额,去年1/3都没有用到,所以导致后面很多的库存。现在从硅基来看,不会像去年一样囤货。

目前本地化的比例已经超过30%,如果小型车多,这个比例会增加的很快。

问:我国电机领域,哪些技术领域发展较好?

答:电机这个领域,原来我们做2025规划的时候,希望电机产能能到500万,逆变器到150万,当时担心我们自己的供应商电力电子跟不上,现在完全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现在国内企业的技术已经完全实现控制器的芯片级封装。原来担心控制器150万是不是有点发毛,现在瓶颈问题不是很多。电机除了很高速的轴承的还需要做一些努力,电机本体上的材料都是国产了。逆变器有两个重要器件,一个是电力电子器件,毕竟国内目前才30%,还有MCU,这次百人会还有一个专题是讲芯片的,原来大家都在关注IGBT,还有MCU,电机控制芯片,原来全球主要是三个公司,美国飞思卡尔和日本瑞萨和德国的英飞凌,目前不是瓶颈。因为控制芯片很重要,现在我们国内也把MCU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国家部委,在地方政府慢慢的开始布局,在这里开始投入。

问:2019年无论是电池还是车企,大家感觉到车企压力很大,您刚也讲了,这两年电机企业压力很大,生存的压力,盈利的压力,您觉得未来单纯从电机角度来讲,价格未来会如何变化?

答:未来会回归理性和正常。原来一个是车企车型经常变换的影响,还有长期资金市场的影响,亏点赚点就那点量,大家追求的是市占率,但是大家回归理性以后,没有利润空间怎么干活,而且我们这个行业比较透明,材料用多少大家很清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不会让你亏着做,我们对供应链也是一样,哪个供应链会着做,我们就担心不干了,回归正常以后,净利润的水平不会很高,但是一定要让你不能亏,否则哪天不干活了,那是一大问题。其实回到这个层次上来,市场化以后不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形,就会回归理性。

问:您怎么看来国内电机市场格局?

答:目前主机厂和电机厂商都在做标准化、模块化、平台化,譬如说原来我们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个品种,现在聚焦三到四个平台,主机厂也是这样,尽可能在一些关键硬件做成平台化,可以在应用和外形上搞新的,这样花比较少的费用,在零部件新开发上,特别是在市场没有上到足够规模以前。

说白了就是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平台化,就像大众的MEB平台。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