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行书跋唐玄宗鹡鸰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3 19:02:50  阅读:2715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现江苏镇江)人。王文治少年时即以文章、书法出名乡里,聪明过人。诗有唐人风仪,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王文治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王文治素日喜用淡墨,以体现潇疏秀逸之神韵。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明显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与姚鼐交往甚密。善画墨梅,韵致异常,诗宗唐、宋,独树一帜,并精乐律之学。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味胜。年未五十,即究心梵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论书绝句三十首》等,传世书迹较多。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过许多碑文和对联。至今滇南一带尚有他的墨宝遗存,虽只尺中楮,民间亦视为拱璧。王文治学书虽宗“二王”,但对颜真卿却深怀敬意。他在《论书绝句》中写道:“从前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莽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并喜写颜书内容。

王文治跋《唐玄宗鹡鸰颂》

王文治书法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决断有致。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思和娟秀的特征。王文治素日喜用淡墨,以体现潇疏秀逸之神韵。王文治书法用笔规则而散落,结构严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是董其昌书法面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通圆媚与轻滑。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疏朗空灵,气格风神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愈加妩媚,潇洒风流的境地是作伪者难以效法的,莫怪其时竟有“全国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王文治终身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长辈笪重光人手,受其影响颇深。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但钱泳却以为他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中年今后改习张即之。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潇洒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确实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联络,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成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要素不行忽视:王文治中年今后悉心禅理,关于有关佛经的书法特别用心重视。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描摹学习,因而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相同有用笔扁薄的特征。

王文治书法用笔规则而散落,结构严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面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通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决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思和娟秀的特征。

从王文治传世真迹来剖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端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愈加妩媚,潇洒风流的境地是作伪者难以效法的,莫怪其时竟有“全国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王文治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漫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气魄,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钱泳亦将他与刘墉、梁同书作比,以为王文治中年得张即之书迹描摹,遂入轻佻一路,好像秋娘傅粉,骨格清纤,姿势自佳,而欠严肃。此论虽取贬义,但对王文治的书风特征的譬喻,仍是比较精当的。这种“秋娘博粉”般的风格,亦可作为真伪辨别的根据。

你瞧不上的国内医疗,却是无数人仰慕的目标!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