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国画类别里边技法最老练、获得成果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出资保藏的首选画种,因而具有必定的山水画鉴赏常识,关于做书画的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课。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辨认:
一.从构图来看。
与景色相片比较,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而一幅好的山水画,有必要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契合以下两个规则:
1、敌对一致规则。体现在方式上有宾主、照应、真假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联系。
(1)宾主。构图要主次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2)照应。画中全部物体(包含题款和印章),都要相相互关,有呼有应。这样才干够气脉贯穿。
长江万里图卷 赵芾 宋代
(3)真假。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便是真假的比照。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林风眠《秋山图》和张大千《山雨欲来图》,如无中心的“活眼”,便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明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干够“真假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宋代赵芾《江山万里图》,中心大片的留白,经过几只小舟,却体现了苍茫广阔、江山万里的意境。
(4)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规整,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干够改变多姿。
巫峡清秋 张大千
(5)藏露。画要给人留有幻想的地步,一目了然,就没有情味了。因而作画要长于运用“藏”的办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不可捉摸,然后给观者幻想的空间,这便是“藏”的妙用。如张大千《巫峡清秋图》和《黄海归来步步云》。
(6)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敌对。有敌对,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干相对安稳。
《淮扬洁秋图》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89厘米 横57厘米 南京博物收藏
(7)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只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全体的布局上,既要有改变又要有规则。如石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巨细、疏密、浓淡的改变,全体上又有必定的规则。
2.透视规则。西洋画一般都会选用“焦点透视”,我国画选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相同,调查者固定在一个安身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照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安身点来进行调查的,所以不受视域的约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我国山水画的透视概括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有必要留意一下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归纳运用的。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成心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巨大宏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适宜描绘崇山峻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近代黄宾虹的《山水图》: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角度才干看到的现象。这种透视法适宜体现幽静的意境。如张大千的《水阁清凉图》、清代王翚的《万壑千崖图》:
容膝斋图(部分) 倪瓒 元代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联系。适宜体现坦荡开阔的南边山水。如元代倪瓒的《秋色图》和《容膝斋图》:
二.从翰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处理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而也是辨认一张国画好坏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我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体现的。因而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相同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历,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1)“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清楚,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2)“圆”,是指行笔转机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3)“留”,是指运笔要宛转,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4)“重”,即冷静而有分量,要“如高山坠石”。
(5)“变”,一是指用笔要有改变,中锋、侧锋、逆锋、顺锋,依据需要见机行事;二是指运笔要相互相让,相互照应,气势连接。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暴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疑,线条不流通。其他还有枯、弱、润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改变,有“彩色”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便是讲墨色的改变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通明,丰厚。
(1)“厚”,便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浮。
(2)“通明”,便是层非有必要清楚,不污浊,不死板。
墨笔山水图 徐悲鸿 1941年作 纸本水墨 徐悲鸿留念收藏
(3)“丰厚”,便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厚。总归,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改变、有神韵,层次是否清楚、丰厚,能不能体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如黄宾虹《青城山色图》、徐悲鸿《墨笔山水图》:
三.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上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性动身,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改变,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新明显快的特色。依据山水画不同的品种,用色的要求也不相同。水墨山水底子不用色,就不说了。
(1)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颜色只起辅佐效果,用色要求“浓艳”、“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通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颜色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干相辅相成。如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
(2)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淳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明显而不单薄。如张大千《仿张僧繇设色山水图》和《远蜂看黛图》:
(3)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改变丰厚,不脏不浊。如张大千《春山积翠图》。
不管是淡彩、重彩仍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紊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改变,不能单调、板滞。总归,既要有比照又要调和一致。
四.从体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许多,运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沛体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沛表达作者的“意”。
五.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魂灵。一幅画,有必要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地步,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本身日子感触的共识,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状况:
1、以景胜。这类著作比较重视写实,以实在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抱负和爱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经过境象本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如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秋亭嘉树图 倪瓒 元代 故宫
2、以意胜。这类著作比较重视适意,赋有特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片面情感的表达,所刻画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关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今后,逐步成为山水画的干流。如元代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和吴镇的《松泉图》,近代齐白石的《还家图》等等。
3、意与境浑。这是爱情与形象高度结合,到达“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地。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关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地了。而关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满意杰作了。
六.从“画外时间”来看。
所谓“画外时间”,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涵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精确的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