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是玄奘大师示寂1356年,阴历二月初五是他的示寂日。
关于绝大多数我国人来说,“玄奘”这个姓名十分生疏,人们了解的是《西游记》中的那个“唐僧”。《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经典的力气勿庸置疑。
但自明代吴承恩创造《西游记》以来,一个阴柔窝囊的唐僧形象现已深深地铭刻在我国人的心里。在人们津津有味于孙悟空的时分,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却被歪曲、被误读。
几个世纪的时刻里,实在的玄奘大师越走越远,逐步脱离了我国人的视野,只剩下一个著作含糊的背影。
梁启超誉玄奘大师为“千古之一人”,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玄奘大师 “舍身求法”的精力,尊其是“我国的脊柱”。
那么,玄奘大师为何需求西行取经,过程中遭受了怎样的苦难,他求得了哪些释教经论,回国后又作出了哪些奉献。咱们咱们能够从史料傍边进行一些了解,复原前史上实在的玄奘大师。
年少落发,究心释教
玄奘俗姓陈,出生于公元602年,从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后来因家庭变故在洛阳踏入佛门,从此便与释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612年,隋朝选拔和尚,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明打动了主考官而被破格剃度,成为一名和尚。因为玄奘记忆力出众,对佛经的见地独特,他的才调很快传遍洛阳。
公元618年,玄奘抵达长安,并从长安动身开端了7年的游学生计,遍访高僧,勤勉修学各种释教典籍。
其时,释教传入我国现已有600多年的时刻,但传入的佛经并不彻底,翻译过程中不免有所误解,对佛法的误读也是习以为常。佛的赋性是什么?佛法的真理是什么?俗人终究能否成佛?其时的典籍中没有答案,高僧的解说也拼装让玄奘服气。带着这些源于灵魂深处的苍茫,玄奘在公元625年完毕了游学生计回到长安。
在长安,玄奘遇到了一位名叫波颇的印度高僧,得知在悠远的印度有一个名叫那烂陀寺的当地,寺里有一位叫戒贤的梵学大师,或许能够回答他心里的疑问。
从波颇身上,玄奘感触到了印度梵学的才智,梵学发源地的魅力。为了回答心中的疑问,寻求真实的佛法,玄奘立誓要西行求法。
玄奘召集了一批情投意合的和尚,上书朝廷恳求西行,不料遭到朝廷的回绝。原因首要在于,其时游牧的突厥人常常南下进攻大唐,要挟长安的安全,唐太宗为了预备与突厥人的战役实施禁关方针。
公元627年秋,长安发作自然灾害,朝廷容许佣钱外出求生,玄奘便趁此机会脱离长安,开端西行之旅。
求法路上,九死一生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阅历九九八十一难,可谓九死一生。《西游记》的原型是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不同的是,唐僧西天取经首要靠他的弟子尤其是孙悟空的维护,而前史上的玄奘则彻底靠他自己不折不挠的尽力。西行求法的道路上,玄奘战胜了常人无法幻想的困难。
西行的每一天都很困难
在凉州,玄奘遭到了揭发和追捕。在玉门关,玄奘被凉州官府宣布的通缉令所通缉。摆脱了官府的通缉后又遇到了偷渡的石磐陀,差点遭到石磐陀的暗杀。但是,真实的参阅还在后边。
西行路上必需要通过莫贺延碛大沙漠,这个沙漠方圆八百里,无数人被吞噬。众多无边的沙漠里,底子分不清方向,只能靠前人留下的白骨区分,太阳炙烤下,白日步履维艰,只能挑选在夜间赶路。
在沙漠中不小心打翻了水袋,让玄奘堕入极度倒茶的地步,面对生与死的参阅。孤单的身影,一望无垠的沙漠,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咱们无法幻想玄奘是凭着怎样的崇奉继续前进。或许在他看来,誓词不行违,宁可西行而死,不行东归而生。凭着置生死于度外的执着,他总算走出沙漠,抵达高昌。
高昌是西域的一个大国,民众崇奉释教,得知玄奘到来,高昌王如获至珍,给他登峰造极的待遇,请他留在高昌。玄奘则说:“葱岭能够移动,弟子的心意也绝不会改动。我西行只为求法,不行功败垂成,请国王体谅。”
高昌王款留不成便要挟玄奘。玄奘只好绝食对立。在绝食的第4天,高昌王无法之下只好容许玄奘西行之求,并供给人力、物力和财力协助他西行,玄奘则许诺印度求法归来后在高昌讲经3年。
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脱离高昌,玄奘翻越葱岭雪山,再穿越帕米尔高原,凭着坚决的崇奉,为了心中永不磨灭的愿望,战胜重重困难,总算抵达印度。
孜孜不倦,扬名印度
玄奘西行印度求法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公元631年秋,通过4年的行进,玄奘总算来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迎候玄奘。
那烂陀寺是其时印度最高的释教学术中心,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所综合性学府,戒贤法师是寺里位置最高的和尚,已近老年。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拜师典礼,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学。
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寺有僧徒几千人,每天开设上百个讲坛,僧徒们遵循戒律,脚踏实地,大都才调出众,其间声名颂扬外国者就有几百人。在这里,玄奘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法,很快他的学术成果现已十分人能及,成为高僧。
公元632年,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这次讲经不只在那烂陀寺,在整个印度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前后用了15个月的时刻才讲完。
玄奘在那烂陀寺待了5年时刻,孜孜不倦,不敢糟蹋一丝岁月,不只学习了《瑜伽师地论》,还学习了《显扬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中论》《百论》等,学业也日益精进,成为整个那烂陀寺梵学水平最高的和尚之一。
之后3年,玄奘开端了在印度的游学,游历各地释教胜迹,寻访高僧明师,收集整理梵文佛典。公元640年,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奉戒贤之命教学《摄大乘论》《唯识挑选论》。恰逢师子光讲《中论》《百论》,对立法相唯识之说,所以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来谐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之后又著《制恶见论》《三身论》。
公元641年,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举行梵学争辩大会,玄奘讲论,任人答辩,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这场争辩使玄奘一时名振印度,被尊为“大乘天”。此刻的玄奘,现已完成了他在印度求法的任务,接下来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回来大唐,将他在印度的所得带回大唐。
回国译经,终成满意
玄奘在印度整整停留了14个年初,他从一个“留学生”成为名列前茅的梵学大师。公元641年,玄奘脱离印度踏上归程。原本玄奘能够再一次进行挑选海路回国,防止舟车劳顿,但终究仍是挑选陆路回来,是为了实现他和高昌王的约好。不过当玄奘抵达高昌时,高昌现已被唐朝打败,旧日之约也成为往事。
就这样,玄奘在脱离大唐十七年后再一次踏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南线回来。公元644年,玄奘抵达于阗国,他给唐太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恳求回来大唐。不久,特使来宣旨,唐太宗不光没有问罪于他,还为他安排好归国的行程。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
从公元627年动身西行到公元645年回来长安,前后18年时刻,行程5万里,游历110多个国家,带回657部佛经,150粒佛舍利,7尊宝贵的佛像。玄奘带给大唐的是是一笔难以估计的精力财富。
回国后,唐太宗两次劝他入朝辅政,均遭到回绝。在玄奘心里,他最应该做的、也是最想做的便是将带回来的佛经赶快翻译出来。
公元645年开端,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开端了佛经的翻译作业。他在大慈恩寺、弘福寺和玉华宫开设译场,三更睡五更起,分秒必争,煞费苦心。
前后译经达19年,一共翻译佛经47部、1335卷,占唐朝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我国前史上别的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全面逾越了前人。
公元648年,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呈给唐太宗,请他作序。太宗亲身编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为“法门之首领”,点评极高。玄奘译经数量大,质量高,在我国译经史上拓荒了一个新的年代。
玄奘是古代国际两大文明之间最成功的使者,在中印文化饱满史上,玄奘书写了极端璀璨夺目的一页。《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辩机笔受编集而成,记叙了玄奘亲身阅历的百余个国家的状况,记载了唐朝西北边境至印度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资等,为后人研讨西域和印度的前史供给了宝贵文献。
后人要想了解古印度和7世纪曾经的印度,首要依托《大唐西域记》。能够说,假设没有《大唐西域记》,印度人简直无法重建自己的古代前史。
今日,玄奘的古诗被写进了印度学生的教材。读过书的印度人,很少有人不知道玄奘。英国前史学家史密斯曾这样点评玄奘:“洒脱怎么样夸张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前史漆黑一片,他是专一的亮光。”在中外文明饱满史上,玄奘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鲁迅说:“咱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芒,这便是我国的脊柱。”玄奘便是其间“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华民族前史上出色的优异人物。
埋有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