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山西晚报》2017年1月18日,记者:孙轶琼
原标题:侯马盟书研讨者、释读者考古界传奇张颔先生逝世
寒风凛冽,大地同悲。今日,侯马盟书的研讨者、释读者,今世闻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山西省考古研讨所原所长张颔(hàn)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18日17时25分逝世,享年98岁。继柴泽俊先生之后,在一个月的时刻里,山西痛失两位文博咱们,让整个文博界蒙上了浓郁的哀伤。
张颔先生,1920年阴历十月初七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幼家境贫寒,但因热爱文史学科,博闻强记,苦学成才,其研讨范畴广涉古文字学、考古学、晋国史及钱币等,先后出书了《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著作,其著作把考古学、古文字学、前史学融为一体,在我国学术界发作严峻影响。1965年,他掌管了山西侯马东周晋国遗址的开掘作业,经过十余年的艰苦研讨,于1976年宣布巨作《侯马盟书》,当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分外的注重。在这绵长的十年里,张颔先生即便被关进“牛棚”,但仍然悉心做研讨,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也因其对文物考古作业的固执,被人称为“传奇”。在山西文博界,张颔先生是每个文物作业者心中的偶像。终究,《侯马盟书》的出书为晋国史的研讨供给了新的佐证,被国内外史学界公以为新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严峻奉献。此外,张颔先生在诗文、书法、篆刻方面也颇有造就,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近两年,张颔先生饱尝病痛摧残,因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一再在医院医治,根本靠药物来保持生命。上一年年末,张先生因心脏呈现衰竭再度入院,但因久病的原因,现已对一般的抗生素发作了抗体,医师曾屡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张先生一向在坚强地跟病魔做着奋斗。据其儿子张崇宁泄漏,张先生在精神状况好的时分,偶然还能跟人说说话,但血压和心率一向太高,用药物也无法控制,身体各器官极度衰竭,终究因医治无效撒手人寰。
张颔先生的学术奉献
辨认鸟“书”
1961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发现错金鸟虫书戈一对,形制相同,上有鸟书文字。张颔就此器作了具体考证,认出六个鸟虫书文字是“王子于之用戈”,罗列很多文献、什物铭文及楚辞中的根据,证明春秋时已有人名单称的常规,阐明此戈确为南边之器,进一步证明了吴器流入晋国的原因。
为“庚儿鼎”定名
1961年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晋国墓葬出土了两件带有长铭的大铜鼎,张颔先生考释了该鼎铭文字形、字义和内容,判定其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他根据铜器命名的常规将其定名为“庚儿鼎”,使之成了考古学上的“标形器”。
为“古彝器”辨伪
1952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一件古铜壶,学者多以为是春秋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有断代含义。张颔则以为仅据残损的一半字形“喜”来以为根据欠足,且齐器多书人名不书美号,可知此壶断非陈僖子之器,也谈不上具有断代含义,廓清了对该器的两种偏颇之论,判定了该器的客观科学价值,对区分古代彝器的真伪供给了名贵经历。
慧眼识“匏壶”
1973年山西闻喜县出土战国时带有鸟头盖的偏颈陶壶。张颔作文考证该器形制的含义,指出这件器物即古文献中所说的“玄酒陶匏”的“匏壶”,即盛玄酒(水)用的礼器,是张颔考古与天文学相结合进行学术研讨的代表性例子之一。
解读“盟书”
1965年,山西省文物作业委员会在侯马开掘晋国遗址时,出土很多带朱红色文字的圭状石片,张颔闻讯从原平赶赴侯马,仅用五天时刻就对刚出土的少数材料进行研讨,写出了《侯马晋国遗址发现朱书文字》一文。1976年,先生又宣布巨作《侯马盟书》,当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分外的注重,我国前史博物馆古代史展览根据先生的研讨定论从头进行陈设,日本、香港等地学者相继宣布有关盟书的研讨文章,有学者以为“盟书自身便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严峻收成,但该书的编者并未仅限于把它‘客观’地报导出来,而是把这一严峻收成放到春秋晚期晋国的前史环境中进行调查……从而使这批盟书的前史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重要文物发现的含义”。
张颔先生生平
1920年 出生于山西介休县城西北坊庙底街凭居之郭宅。
1928年 入县城西北坊初级小学读书。母亲逝世。
1932年 入县城高级小学读书。
1935年春 高小结业,参与行余学社学习书法、篆刻。
1936年春 赴湖北樊城协玉号学生意。
1939年冬 回山西乡宁县,参与抗战。
1942年 在孝义战地发动作业委员会任秘书。后在吉县由杜任之介绍与国民党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发作联络,展开地下作业。
1945年 克复后回到太原,任同志会太原分会宣训特派员。
1946年 办《青年导报》《作业与学习》杂志,出书短篇小说集《姑射之山》。
1947年 在省议会任秘书。
1948年出书改写诗集《西里维奥》。赴北平,任文法学院主任秘书。
1949年 任华北大学十区队102队队长。
1950年 调回太原,任省委统战部干事。
1958年 任我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研讨所所长。
1959年 任山西省文物作业委员会副主任兼考古所所长。
1960年 任侯马考古作业委员会副主任兼考古队队长。
1962年 编撰《山西万荣县出土错金鸟书戈铭文考释》刊《文物》杂志。
1965年冬 赴侯马调查研讨出土的盟书,编撰《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刊《文物》杂志。
1966年 “文革”起,受批斗。
1973年 授命收拾研讨侯马盟书。
1976年 《侯马盟书》由文物出书社出书。
1980年 赴长春参与我国古文字学会建立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
1981年 赴西安等地开会并搜集古钱银文字材料。
1983年 我国古文字学会第四届年会在太原举行,掌管其事。
1991年 离休,任山西省考古研讨所声誉所长。
1995年 《张颔学术文集》由中华书局出书。《剑桥名人词典》录入并颁布证书。
1997年 在省文联大楼美术馆举行“张颔书法展”。
2004年《古币文编》由中华书局出书。
同年,受邀为西泠印社“社员”,这是这家国内前史最久、影响最大的金石书法篆刻学术性集体建立百年来约请参加的第一位山西会员。
2005年 央视《咱们》栏目为之拍照专辑,是山西当选该栏目的第一人。
2007年 《侯马盟书》修订,由山西古籍出书社出书。
2009年 省文物局举行“着墨周秦张颔先生九秩生辰文字殿暨生日庆典”。
2012年春 山西省文物局颁发“文博咱们”称谓。
记者手记 与张颔先生的最终一面
1月11日,现已被雾霾笼罩了良久的龙城总算放晴,我与山西省考古研讨所的作业人员约好,要去山西大医院看望张颔先生。未碰头时,我心里想,在这样阳光普照的日子看望先生,征兆很是不错,期望张先生可以脱节病魔的困扰,回家过个新年。
当我静静地推开病房门时,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张颔先生,阳光洒在张颔先生的脸上,他看上去脸色愈加苍白。鼻子上插着鼻饲管和氧气管,身旁的监视器滴答滴答地响着,这些仪器监测着他的心脏和血压。要知道,正常的心跳一分钟70屡次,而张先生的心跳平均在110次左右,严峻的时分乃至飙升到200次。这样的局势让医师们十分对立,张颔先生是由于肺部感染入院的,可是为肺部消炎的一起,会加快心脏的跳动……
其时,护理刚给他量了体温,临走时还不忘说一句:“张老,太阳出来了。”
由所以医院的“常客”,病房的护理们早已把张颔先生当成了自己老一辈,不论谁来巡查,都会跟张颔先生说几句话。最开端,张颔先生还有应对,最终就只能牵强抬抬手。上一年12月,张颔先生最终一次入院,那时身体各器官都呈现了衰竭,医师马上下了病危通知书,让子女们24小时陪护,要求一刻都不离人。在我去看望的当天,正好是其三儿子张崇宁值勤,他说能在医院陪着父亲,反而很结壮,最怕在家里时接到电话。那种对父亲的挂念和不舍,对生命的无力感和悲惨,让我听起来有些伤心。
还记得我上一次偶遇张颔先生,是在第一届文博会上,那时的他被家人推着逛展会,遇到一些艺术品保藏摊点,还会拿起来看一下,家人说要给他买一个玩儿,他则微笑着默默地摇摇头,笑起来温文可亲……可此刻的张颔先生,瘦得脱了形,弱不禁风的双手蜷缩着,只能看到干瘦的血管泛着青色。也由于太瘦,那些保持着先生生命的营养液和药物,只能经过其膀子后边的大动脉输入身体。不可思议,这些管子和液体一起施加在一个人身上,是多么伤心的工作。
张颔先生一直闭着双眼,眉头紧闭,在氧气面罩下短促地呼吸着,一声、两声……让我和随行的作业人员面面相觑,较为疼爱却又不知道能做点什么。“老年人就怕肺部感染,早上刚吸了痰,现在状况仍是不错的。”或许看到咱们伤心,张崇宁趴在张颔先生耳旁说,“爸爸,有人来看你了……”听到这句话,张颔先生呼吸短促了一下,费劲地说:“谁来了?”所以,记者自报家门,老先生如同想说些什么,可真实没有力气,就点了允许,双手略有抽搐,如同想抬起。
看到张颔先生自动搭讪,张崇宁严重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下:“老爷子今日状况不错,还知道跟你们自动说话呢。”随后,张崇宁跟张颔先生说,“爸爸,你睁开眼看一下……”老爷子睁开了眼睛,双眼有些污浊,目光也较为空泛,张崇宁把手在张颔先生眼前一晃,目光没有一点游离,“如同老爷子现已看不见了……”
在我逗留的一个多小时的时刻里,张颔先生的咳嗽声不绝于耳,关于陪同其左右的张崇宁来说,早已习气,但对咱们这些外人来说,那声响声声敲入心里。看到父亲还能与人对话,张崇宁达观地以为父亲的身体略有好转,而咱们也盼望着先生能挺过这一关,迎候新春的到来。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我与张颔先生的这一面,却成为永诀……